12月26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草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土绿化和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草原的生态功能定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对优良乡土草种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草种业发展,从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培育,草种扩繁生产等多个环节全面发力,扎实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2024年,我国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进口草种6.62万吨。
完善草种业发展顶层设计。2018年机构改革后,国家林草局相继编制了《林草种苗“十四五”发展规划》《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草种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草种目录(2021年)》《草原生态修复主要草种推荐名单(2022年)》《“三北”工程造林种草林草良种推荐目录》。近期,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
加强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在中央资金支持和带动下,各地林草部门积极推进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并达产的生态修复用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近60万亩,年产草种近2万吨。已形成青海20万亩披碱草种子、内蒙古10万亩羊草种子等大规模优良乡土草种扩繁基地。预计2025年,各地草种繁育基地达产面积将增长到80万亩以上,可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生产总量有望超过3万吨。
加大草种业科研攻关力度。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草种科研攻关项目,立项资金超过10亿元。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聚焦生产和应用实际需求,带动科研院所开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大规模扩繁和生产技术革新等研究。会同科技部门,将牧草优异性状形成分子基础、耐盐耐旱草种质选育等研究内容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投入中央资金超过1000万元,扶持研发团队针对羊草、披碱草、野牛草等10种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草种开展科技攻关。
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编制《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启动草种质资源普查。在内蒙古、青海布局建设以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为主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启动国家草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确定了30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积极推进国家级草品种审定,聚焦生态价值和饲用价值,陆续审定通过4批59个国家级草品种。
总体来看,虽然我国国产草种生产供给能力有所提高,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和城乡绿化的用种需要。国家林草局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把不断提升国产草品种培育和草种生产供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着力解决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等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力点,有针对性地破解草种业发展难题。同时,在2025年和“十五五”期间,重点强化草种生产推广工作。积极扶持草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强化草种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深挖企业创新潜力,更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强化政府部门在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支持政策和草种执法监管方面的职责作用。构建“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草种业发展体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促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