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累计完成投资1053亿元,解决了2.1亿农民的饮用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3年第3期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的人口比例提高到58%。
在农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政府密集出台涉及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制度或政策,不仅填补了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没有国家福利的空白,而且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农村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县(市、区)展开试点,到2010年,已有8.3亿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了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农村居民纳入了保障范围,并在此后多次提高扶贫标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展开,“新农保”在全国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在以“多予”为重点的战略导向下,政府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补贴、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消除城乡就业一体化障碍、培训转移就业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
第一,补贴、农技推广和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实施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并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了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此鼓励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同时,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标,国家强调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开始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扩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
此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还致力于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包括鼓励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国有金融机构增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和比例,并以信贷等优惠政策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等,以提高农业生产回报率和农民参与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