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主体:中国今后靠谁搞农业现代化?
中国今后靠谁搞农业现代化?肯定不能靠传统农民,不能靠父辈农民。他们的贡献已经完成,即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他们养家糊口、自给自足这个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今后搞现代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肯定就不适应了。
农民的内涵现在有了新的变化,如今农民分为三类:
第一类,传统型农民,是指多年来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农民。
第二类,新型的职业农民,是指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之后,剩余留在家里的这部分农民。他们拥有初高中文化,留在家里种地、养牲口,从事牧业、渔业、林业等等。这些人有知识,也能接受新技术,尽管市场营销能力弱一点,但和父辈不同,他们从事规模经营。比方说他们的父辈是房前屋后拴两头猪,而他们是养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猪;在南方可能种上几十亩、几百亩田,在北方可能种几百亩、几千亩田。这种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农村生产经营,特别是农村种养业的主力。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主要靠这些农民。他们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工作。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我提出职业农民这个概念,希望把“农民”这个称谓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过去农民是身份,生下来父母如果是农民、户口是农民,你就是农民。现在要把农民概念回归职业概念,而且要让它成为一种很多人愿意干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第三类就是新农民,是指农村之外的农民。例如大学生、复员兵、科技人员、工商企业主,以及去城里打工多年的农民工,我们把返乡和下乡创业的人,主要是年轻人,叫作新农民,现在大约有480万人,其中很多是大学毕业生。我到浙江时了解到,那里登记在册的大学生新农民就有4000多人。他们主要做农产品的营销和加工保鲜。有的做分享农场,让人们到田里进行采摘;有的到农村办水果分拣包装厂,有的建小冷库、气调库,还有的做农产品电商。让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增值空间加大。
这些人他们有的本身是城里人,或者当过城里人,了解城里人,了解农产品消费者,他们把城里人的理念、技术、资金都带回农村,是对农业物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双重投入。2016年农业部在苏州召开新农民创新创业大会,汪洋副总理也出席了,他还提议这个会议每年都要开。现在苏州已经变为永久会场,就是希望给新农民一个平台。
总之,农业现代化欢迎新农民,抓住职业农民,不排斥传统农民。
二、新平台:“互联网+”打造新农业
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给农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首先,过去是城乡二元结构,相对隔离,落差很大,农村是个闭塞的世界。现在互联网让城乡得以更好地沟通,甚至是站到同一个起点上,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
其次,通过网络技术,农产品和农民快速进入市场,流通加速,流通成本降低,运输和存储成本降低,农产品销路更畅,所以很多地方特产现在也越来越有市场了。
再有,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这个短板,一定程度上被移动互联技术弥补,手机让农民对信息的了解更便捷。另外,智能技术的应用也给农民种植养殖能力带来极大提升,例如现在有关网上治虫害、网上教施肥的内容越来越多了。
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商本来是市场行为,是企业主体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间的关系,政府不能替代它们,但政府也不是无所作为。政府会为两端紧密连结创造条件,为两端增加润滑剂。政府可以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例如我们现在进行教农民使用手机的培训,让农民学会从手机上看到市场信息,获得有关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业投入品购买的服务等等。这是政府的一个公益性服务。
另外政府还会支持农村经纪人。过去我们说经纪人是投机倒把、是二道贩子,现在我们欢迎他们,因为经纪人可以把乡里的产品卖出去。
还有,我们可以帮助给农民提供“请进来、走出去”的电商做些事情。现在我们搞新农民创新创业大会,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有这些商家、电商是可以选择和对接的。
我们有一个政策:为建前置仓补贴,但是这个主要是补贴给合作社的,不是直接补贴给电商。如果你和合作社合作,那就可以享受这个补贴了。
总而言之,无论从市场化农业的发展看,还是从政府的公共服务看,我们都是支持的。
新主体把东西卖给你,你能不能保证我的权益、收益。就是货发出去了,钱能不能收回来?电商也会考虑:你能否保证供货品质?因 此建立信用体系和平台是政府的责任。
现在我们在搞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直报系统平台,270万个新型主体都要申报。需要披露你是否在持续生产经营、生产经营规模多大等相关信息。他们申报的动力源自哪里?申报信息是让你享受前面政策的依据。
和此并行的还有一个网络,是我们和财政部搞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目前全国已经有几百亿元的钱作为本金,之后还会有资金注入。我们是和银行绑在一起,根据这个直报系统如果知道你确实在生产经营方面需要贷款,那银行会发放贷款,我们可以为该贷款做担保。
另外,电商和千百万农民打交道,一定要守信用,和农民共同成长。中国的农民很老实,不怕吃苦,就怕吃亏。你们别让农民吃亏。
三、农业经营新主体的大机遇
搞农业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农业有深刻的社会性、公共性,因此农业是距离政府最近的领域之一。如今我们处于城市化进程阶段,我国常住城市人口已超过50%。
城市发展为农业带来两个变化:第一是让农业的市场扩大;第二是让农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因此我们的农业一定是城乡统筹的,要把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市化紧密结合,城市化的发展是农业的重大利好和机遇。
另外是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一定是用科技支撑农业。还有是整个体制的变化,企业不再城乡有别,经营主体也不再局限于城市的或者农 村的。以上这些因素都说明搞农业必须是开放的系统。
过去我们也提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民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但实际上农民主要是从事生产而没有经营,但现在是真经营了。新主体、新农民 是在社会化、城市化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新主体、新农民最大特点是“小四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他们的生产经营是跟着市场走的;规模化--他们在进行规模经营;标准化--他们种养卖都有相关标准;信息化--他们用信息化的手段经营。
现在有一句话:没有种不出的东西,只有卖不掉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农民很聪明,什么都会种。而新农民到了乡下后,通过电商的方式,使山沟的、边远民族地区的好东西让外界知道。这个是一个很大变化。
还有,过去外地知道也没办法,因为过去是传统商业,一级交一级,不断归大堆儿,归到大城市这最大的一堆儿,然后再切分成小堆儿。比如说赣南的脐橙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品牌。过去,农民把橙子交给传统的商业系统,然后他们再集中,从乡合作社到县里,再从县里到省里,省里再到北京,你两个月吃不到这橙子。现在不一样了,北京一个人家想吃橙子,通过电商了解信息,卖家打包之后,不到一星期就到了。
再有,光有信息也不行,谁来包装?谁来标准化?新型农业经营者来做这个事情。因此我们非常欢迎,建议有能力的电商,到农村发展分档、分级、包装、保鲜和物流,实现最后一公里。这个是商机。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力量。现在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政策着眼点是推进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我们通过他们来带动传统农户,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例如这些经营新主体,用什么种子,用什么科技,用什么机械,如何栽培,会给周边人示范,可以产生用一亩田带动一百亩田的效应。还比如说,关于农产品的储藏和销售、关于农机使用,他们都有示范作用。农业部门很多工作可以通过他们作为载体,得到实现。
我们也在制定配套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性文件。例如新农民到农村,他生产经营要用地,需要解决土地问题;他要贷款,贷款如何解决?他需要规避风险,保险如何配合,税收政府如何支持?他要购买农机,是否有补贴?还有住处如何解决?比如你可以和农民合住,和农民一起改造宅基地房子,原来是一层房子,现在改造为二层,你住一层,我住二层,但是产权还是农民的,可以让新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些政策都有。
四、未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成为稀缺之地
中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无可替代。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制定的“十三五”规划纲领中写到:农业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过去大家说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现在说农业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这是个新提法,是个经济和社会概念,而不仅是单纯的经济学概念。今后搞农业的人会减少,农业占GDP的比重会减少,农村人口会减少,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下降。因为我们基本国情决定,十几亿人每天都要吃饭。
关于中国农业前景描绘,我有一个观点:农业是生产生命的行业,农业是稀缺资源的产业。耕地越来越少,水越来越缺,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饭要越来越好。稀缺资源一定需要有能力的人来经营,因此未来的农业不是粗放型的农业,而是聚集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成的农业,它需要新装备、新技术、新农民来进行。
另外,农村也会成为稀缺资源。因为城市扩张越来越快,将来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不仅管吃饭,还管其他方面。例如现在的休闲农业,可以让人采摘、钓鱼;休闲农场,可以让城里人体验,这在未来会成为一种时尚。未来农民会成为大家向往的职业,农村会是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将来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景观:人口双向大流动--节假日城里人去乡村洗肺、养眼、伸懒腰;农村人进城洗头发、下饭馆、办婚礼、看电影。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那是我们的理想状态。我们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GDP,不仅仅指有钱就是小康。而是指生活的状态,对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这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干净的水、新鲜空气、优质食品等等。也就是说老百姓的获得感很重要,而这很大程度上要靠农业来满足。
现代农业、田园风光、乡村文明,将是农耕文明的新内涵。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成为稀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