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1月29日电(记者陈尚才)在西藏林芝市波密县藏芝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茶园里,茶田管护员正忙着给茶树浇水锄草,门口的项目牌上展示着茶树品种、生长周期和管护注意事项。
“没想到,种不了的闲田还能种茶树,让我们增加了新的收入。”看着现代化的连片茶田,在此工作的古乡雪瓦卡村32岁村民索朗措姆由衷感慨。
得益于尊重群众意愿实施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推行农牧民技能“订单式”培训和“以工代训”,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不用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农牧业生产和低效率劳动上,转而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有了体验多彩人生的更多选择。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获悉,过去五年,西藏累计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283.9万人次。
索朗措姆说,过去地里主要种青稞和玉米,到茶园工作让她有了新的生活体验。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村民在种植试验基地里采摘作物(2017年10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西藏林芝市波密县藏芝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伟介绍,茶园项目共流转农牧民土地1220亩,主要生产乌龙茶、白茶等,长期带动雪瓦卡村32名群众在本地就业,农牧民每人每月工资6000元。“为了让群众尽快适应现代茶产业,我们还安排了系列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习惯新工作。”他说。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逐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
随着中央支持、全国支援力度逐年加大,西藏经济社会实现快速现代化。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同比增长7.8%。同时伴随着西藏人口增长,城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拉萨柳梧新区康乐扶贫搬迁安置点,46岁曲尼开的茶馆分外热闹。穿梭在顾客间,曲尼不断招呼着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8年4月,曲尼一家还住在曲水县达嘎乡色达村,靠着几亩薄田和牛羊过日子,农闲时也前往拉萨打些零工。全家不算贫困,但日子也紧巴。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曲尼一家从贫瘠的色达村搬迁到了拉萨市区,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为了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就业,拉萨市开展了厨师、保洁、驾驶员等一系列技能培训。曲尼觉得自己做饭有天赋,参加了其中的厨师培训。
一技之长不仅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金钥匙”,更增添了他们通过竞争获得工作机会的底气。
通过培训,曲尼学做菜的手艺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开阔了眼界。于是,在居委会的引导支持下,曲尼大胆创业开办了茶馆。因为手艺好、待人热情,搬迁点的群众经常光顾曲尼的茶馆,每月营业额达4000多元,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西藏消除绝对贫困和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汽车已驶入千家万户,驾驶技术随之成为人们最热衷学习的技能之一。”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说,如今从农牧业生产解脱出来的农牧民,在快速融入现代化的浪潮中,职业选择日趋多元,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