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30118892
 

打响种业创新号令!广州市农科院争做现代农业领跑者

   2021-12-06 九派新闻3480
核心提示:当下,种业成为农业的“芯片”,让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成了千千万万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的历史时期,广州市农业科

当下,种业成为农业的“芯片”,让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成了千千万万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新的历史时期,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下称“市农科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争做现代农业领跑者。



科技创新,不仅解决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更让大众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农科院以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创新与利用为源泉,紧紧抓住种业“芯片”,推动种业科学研究。



自建院以来,市农科院一直致力于蔬菜、鲜食玉米、水稻等农业科技创新,着力于种质收集、品种选育、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保存蔬菜、水稻、玉米等 9000 多份种质资源,研发并推广农作物新优品种 100 多个,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攻关 200 多项,获得科研成果 180 多项。



蔬菜育种引领全国



四九菜心-19号(粤审菜1982009)



四九菜心-19号早熟,黄绿色,尖叶,叶长22cm,宽13cm,菜薹高18cm,重36.5g,纤维少,品质较好,耐高温多雨,抗炭疽耐霜霉病和软腐病,平均每666.7m2产量800kg。



菜心被誉为岭南第一蔬,有“蔬品之冠”的美称。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市农科院开始致力于菜心研究:1978 年育成全国第一个通过省审定的菜心品种“四九菜心-19 号”;利用 Orgura 雄性不育系育成我国首个通过审定的杂交菜心新品种“玉田 2 号”。



玉田2号菜心(粤审菜20160021)



市农科院以菜心良种繁育为突破口,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菜心炭疽病、耐热性鉴定、花色遗传、十字花科雄性不育系利用等系列研究工作。目前,市农科院共选育出早熟、中熟、迟熟、黄绿、油绿、深绿等不同类型的 16 个菜心品种,占全国菜心审定品种(21 个)总数的70%以上。在市农科院几代菜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菜心已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蔬菜种类之一,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



市农科院在国内首创辣椒雄性不育系逆向转育技术,成功选育出三系配套辣椒杂交新品种,相关成果获得 2016 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培育出的金丰番茄具有优质、耐运输的特性,成为当时在广州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明星”番茄。



20 世纪 80 年代,市农科院选育出的穗中红木瓜具有早熟、快长的优势,其主要栽培期避开了花叶病的高发期,这一通过品种选育来避病的创新思路对推动岭南番木瓜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此外,市农科院采用大范围引种、抗性鉴定筛选等技术,选育出耐长途运输、丰产、抗性强的 12 号玉豆、英引苦瓜、冠星二号节瓜等新品种,推动了岭南蔬菜产业化发展和布局。



水稻育种守护大国粮安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广东又是全国常规水稻育种强省。历经几代科技人员的实践,广州市农科院创建了“改良组群筛选法”来选育常规水稻新品种。其中,“广源占 5 号”“广丰香 8 号”等品种,在广州市水稻生产中占有较重份额。



广丰香8号(粤审稻2009023)感温型常规迟熟香稻品种,科高105.2cm,穗长20.4cm,每穗总粒数149.7粒,结实率83.5%,千粒重18.7g,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2级。



市农科院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中,充分利用广东优质常规水稻资源,在优质杂交水稻组合选育方面,起步早,见效快,育成了 Y 两优系列两系杂交水稻组合。



Y两优602(粤审稻2009016)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科高106.7cm,穗长24cm,每穗总粒数153粒,结实率82.4%,千粒重22.6g。早造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



为解决生产上水稻跗线螨、颖枯病为害问题,市农科院系统地对跗线螨、颖枯病在水稻全生育期的消长规律、田间寄主植物、田间危害与气候、品种间的抗性差异进行研究,率先发现了新螨类鼹鼠跗线螨,新寄主植物铺地黍、茭白,并提出了高效防治措施,很好的解决了优质稻生产出现的新问题。



玉米育种丰富百姓餐桌



穗甜1号超甜玉米(国审2003078、粤审玉1998001)单交种,株高210-220cm,穗位高75-80cm,果穗鲜粒重286g,纤维少,清甜,爽口,一般每666.7m2产鲜果穗950kg左右。



广甜2号超甜玉米(国审玉2004043、粤审玉2003001)单交种,中早熟,株高212.5cm穗位77.5cm,穗大粒多粒长,粒色黄白分明,有光泽,籽粒甜度较高,果皮较薄,适口性好。



广甜3号超甜玉米(粤审玉2005010)单交种,株高约190cm,穗位高约60cm,纤维少,口感好,籽粒黄色,饱满。



上世纪 90 年代初,市农科院老一辈农科人即开始着手鲜食玉米研究,通过资源引进、本地选育及南繁加代获得优良材料,先后育成“穗甜 1号”“广糯 1 号”“广甜 2 号”等系列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新品种在省内外玉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穗甜 1 号”“广糯 1 号”“广甜2 号”通过国家审定,“广糯 1 号”和“广甜 2 号”等品种获广东省名牌产品。



基于长期研究积累以及各项丰富成果,市农科院已成为了华南地区鲜食玉米品种自主创新的主要单位,为华南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更为百姓餐桌增添了香甜美味。



特菜种质创新撩拨味蕾



为丰富广州市“菜篮子”蔬菜的种类和多样性,市农科院在国内率先开展特菜资源收集、鉴定评价、种质创新等研究,得益于此,特菜曾作为亚运会、全国两会、省两会、市两会、博鳌论坛等指定用菜之一。目前,市农科院拥有的特菜资源包含23科46属75种484个品种,筛选出96个食用价值较高的特菜。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2年度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30多年来,培育出的特菜品种包括:薄荷、四棱豆、豆苗、球茎茴香、黄秋葵、抱子甘蓝、人参叶、红叶生菜、彩椒、细菊生菜等,大大满足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对蔬菜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市农科院注重科普品牌的培育与打造,注册了“两米阳台 栽种未来”和“田润家”都市农业科普品牌商标,重点打造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项目、“两米阳台 栽种未来”都市阳台菜园品牌,系统地搭建了都市农业科普平台。



同时,市农科院以科普平台为载体,向公众传递“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核心理念。2015年度,“都市农业科普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及应用”成果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广东首个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普项目。



薄荷



四棱豆



羽衣甘蓝



细菊生菜



黄秋葵



抱子甘蓝



生物组培打造产业优势



上世纪80年代,市农科院开设生物组织培养平台,主要开展香蕉、观赏水草、观赏植物和蔬菜等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生产。



目前该平台年生产各类种苗可达4000万株,平台还将通过组培苗自动化生产、植物新品种选育、种苗开发、无糖培养基技术研究、植物种苗光谱筛选、组培苗高效育苗和栽培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开发与选育出蔬菜、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等系列植物组培苗新品种,形成产业优势。



建院60多年来,市农科院育成的146个农作物新品种,均已通过国家和广东省品种审定,曾获19项专利以及187项国家、省、市级成果奖励。来自市农科院的“农普”牌商标获广东省、广州市著名商标,各类新优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为大力推广蔬菜新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第二十二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暨中国番茄种业联盟大会拟于2021年12月9日正式开启。数千种蔬菜新品种将亮相现场展示会,供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选择与使用。



据了解,展示会现场示范规模有300亩,参展的新优蔬菜新品种共1209个,包含番茄、辣椒、茄子、瓜类、叶菜、玉米、甘蓝、豆类、黄秋葵等类,展示品种类型相当丰富,彰显市农科院种业创新加速度。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51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51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