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经济日报》“智库”版整版推出了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农院”)和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联合完成的《202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
报告发布后,各主流媒体纷纷予以转发,成为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参考。这是双方合作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报告,前两年的报告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媒体全文转载,引起中央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这也成为国农院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
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2004年5月,为发挥高等院校的智库功能,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国内诸多农业经济与政策问题的权威翘楚多是其研究员。2016年11月,为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号召,贯彻落实中国农业大学第三次党代会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的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将其改组成立“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邀请我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农业政策专家,曾长期在中央财办、中农办任职,现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陈锡文先生担任首席专家。
2004年5月,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国农院成立以来,在政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成果丰硕。2004年以来,已承担中央和国务院多个部门委托的百余项政策研究性课题,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共同合作开展多项研究。国农院出版的《政研要报》和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都已具备重要影响力。截止目前,国农院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先后举办了40多次大型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举办讲座200多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
2016年,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
经过多年努力,国农院已逐渐成为农业农村政策研究与咨询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每年年初举办的中国农业发展新年论坛成为探讨我国农业农村理论和政策问题的具有品牌性、标志性的重要活动,入选中国十大学术年度热点,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更是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建立了崇高的声誉。
最早主持实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工作
对国家重大战略密切关注是国农院始终坚持的立院之本,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是国农院长期秉持的发展宗旨。多年来,国农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农院最早主持实施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工作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中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项目启动会议
2004年,在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倡导下,中国政府就开展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工作与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展开研究,探讨合作试点的可能性。2005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的“中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的国家办公室就设在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国农院前身的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承担了这一光荣使命。一批在国内外有极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参与进来,共同探索这项必将载入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史史册的重要试验。
2010年中央1号文件
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其后中央颁布的多个文件中都对土地登记提出了明确要求,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农业部也会同多部门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如今,规模化经营已经全方位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也已经顺利结束。实践证明,明晰的土地登记制度无疑对土地流转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当边界清晰的新“鱼鳞图册”呈现出来时,土地纠纷与争议大大减少,农民权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如今国农院的小楼里依旧存放着开展试点的照片、文件,那块记载中国土地改革重要历程的“中国农村土地登记制度试点项目”的牌子仍旧熠熠生辉,这些实物以及在开展这项活动中所展现的踔厉奋发的精神成为国农院不断前行的重要能量源与推动力!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粮食政策调整、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等重要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均有国农院的身影。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院将不断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50余篇政策建议获得重要批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多年来,国农院秉承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宗旨,连续开展“接地气”的调研活动,基于调研撰写的多篇咨政报告,尤其是关于新冠疫情防控、粮食生产和消费、土地登记和流转、农民工市民化、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补贴和农村发展、厕所革命、撂荒地等方面的50余篇政策建议,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重要批示并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纳。新时期以来,《哪些农民工更愿意市民化?》《农民工对市民化最期盼什么?》《县城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首选》等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2016至2017年,结合我国玉米临储政策取消这一背景,组织撰写的《当前东北玉米市场形势调研及政策建议》和《东北玉米备耕进度缓慢 政策急需明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并批转相关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政策。
实地调研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贵州、云南、四川等贫困山区,国农院师生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撰写的如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基层干部压力过大、形式主义严重等情况的《莫让扶贫伤了村民的心,也要避免出现“人人争当贫困户”的现象》《“数字化”“表格化”扶贫仍旧存在,为扶贫考核减压迫在眉睫》《产业扶贫精准施策尚有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新疆地区扶贫需更加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等报告就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国农院出版的《政研要报》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国农院已经在考虑着疫情对农业农村领域的影响。师生们在遵守国家防疫规定的要求下,迅速开展行动,以多种方式先后调研和深入访谈2600多个农户,310多家企业,720位农民工。以此为基础,从2月1日开始向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提交20余篇政策报告。这些报告第一时间传递出了疫情下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防疫、农业企业、农民工就业、食品安全等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重要批示,为国家早期出台相关政策起到了重要参考。
举办高水平会议贡献中国农大智慧
国农院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每当农业领域有重要举措出台,群英汇聚的高水平会议就会适时召开,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农大智慧,发出农大声音。
2021中国农业发展论坛暨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发布会
从2004年开始创办的中国农业发展论坛聚焦中国农业政策、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的热点问题,集各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农业企业领袖于一堂,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业领域公开学术论坛和年度管理论坛之一。国农院还根据国家重要战略的出台不定时举办学术会议,一些品牌性会议正在形成,如与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三农”保险发展论坛在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公众认可。
第十三届CAER-IFPRI国际学术研讨会
CAER-IFPRI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国内外最活跃的学者每年都参加该年会;国农院与日本农林中金研究所合作搭建的平台,通过世界范围学者、官员的合作交流,逐渐打造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经济学术和政策交流渠道……
以实践培养学生爱国忧民情操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国农院将校训融于实践,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情操。自2014年开始,连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学生在调研中感悟了民生,了解了疾苦,也使基于调研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具备了“温度”。2018年,国农院设定主题,安排博士研究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完成系列调研报告。报告以《博观稼穑(2019)》的书名问世,陈锡文主任欣然为本书作序。
国农院密切关注国家大事,与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合作出版了多部著作。2018年,出版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大邦之本: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图解中国农村改革40年》;2019年出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政策成就卷)、《奔向新时代—新中国70年百姓生活变迁录》。其中,《新中国农业发展70年》(政策成就卷)被列入中央宣传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并被新华社推荐。
国农院充分发挥学校农业特色的多学科整体优势,致力于对“三农”问题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受到社会广泛认可。2018年,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15家权威机构,同获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国策奖”;2019年国农院获批为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基地”;202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校级代表性科研成果与重大社会服务贡献”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代代国农院人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扎实履行“解民生之多艰”的历史使命,为破解“三农”问题寻找中国方案,助力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