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区,现代畜牧业发展势头正盛。呼伦贝尔草原羊、草原短尾羊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畜禽新品种”,有机乳、肉打出品牌、走上高端化路线;在农区,黑土地生金长银,粮食稳产高产,绿色肉、粮、油培育大面积推广,呼伦贝尔步入全国产粮大市……
近年来,呼伦贝尔坚定不移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农牧业产业化、融合化、品牌化、现代化等方面狠下功夫,扎实推进全市农牧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让传统农牧业在呼伦贝尔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今年年初召开的呼伦贝尔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优化结构政策,启动实施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发展、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生态产业乘时顺势发展、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发展好农牧业,既关乎百姓生计问题,更关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深做实“五大行动计划”。全市“两会”期间,本报记者邀请代表、委员和列席人员做客《呼伦贝尔日报》全媒体新闻会客厅,就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提质、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规模种植等方面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嘉宾:
市政协委员、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大豆科研科科长孙宾成;列席人员、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那日苏。
主持人:
我市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要紧扣“农”和“牧”的特点来发展自身优势。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如何,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对农牧业增量增质的作用,推进我市农牧业增量增质的持续发展?
孙宾成:我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常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总产在65万吨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商品粮供给基地。商品粮主要以原粮外销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商品应有的价值没有在当地得到体现,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落实推进我市大豆产业增量增质发展,还需要从大豆全产业链谋划布局。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实现稳产增产提质。轮作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不同作物茬口间养分实现供需互补,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相比重茬种植能将产量提高20%以上。长期坚持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给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从而实现稳产高产。合理轮作也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行规模化作业。通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形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才能使单产提高。以黑龙江农垦为例,大豆平均单产在175公斤/亩左右,而农户单产不足130公斤/亩。只有大规模的标准化作业才能产出大量品质一致的商品,从而在后续深加工过程中形成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能节省加工成本,真正实现增量提质。
加强不同生态区品种筛选,形成品种优势。在不同生态区建立品种比较试验,筛选熟期、品质类似的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在同一生态区形成相似且独具特色的商品。这样既可以根据企业加工需求提供相应类型品种,也能达到增质增效的目的。
借助产地优势,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利用呼伦贝尔绿色环保的生态优势,建立品种选择、环境要求、商品生产、商品收储的标准化体系,积极宣传打造呼伦贝尔大豆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进而提升呼伦贝尔大豆价值,实现增量增质。
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呼伦贝尔生产的商品大豆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较高,其中异黄酮、低聚糖、维生素E等指标明显高于南方大豆,是保健食品的添加物,利于深加工。因此,需要政府盘活现有加工企业,或引进其他加工企业来我市从事产品深加工,将产业发展延伸到高附加值领域,把高附加值留在原产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主持人: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农牧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下一步,我市将通过哪些举措更好地实施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行动计划?
那日苏:当前我市正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转变“,三农三牧”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较为复杂、风险挑战依然严峻,我们要以全面、客观、辩证、积极的态度看待形势任务,以落细、落小、落地、落实的作风谋划发展策略,坚持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主攻目标,围绕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守牢“两条底线”,扭住“两个要害”,启动实施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行动计划,具体开展粮食稳产增收、农牧科技创新、品种结构优化、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区域品牌带动、市场消费引领、奶业全面振兴八大行动。在推动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要大力实施粮食稳产增收行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着力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统筹岭东岭西资源禀赋和品种优势,优化种植区域和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集聚,统筹推进粮食稳产增收。要顺势而为,大力发展牛羊特色产业,不断增强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把稳产保供的着力点放在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上,把稳产增产的出路放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上,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促进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实施“稳羊增牛”,推动种养加结合、草畜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要大力实施农牧科技创新行动。全力推进增质化发展、绿色化发展、农牧业集约化发展。提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水平,大力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要大力实施品种结构优化行动,摸清种业资源家底,完善种业发展体系,加大良种繁育力度。要大力实施产品精深加工行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抓好园区建设。要大力实施区域品牌提升行动,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扶持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要大力实施奶业全面振兴行动,乘势而为,聚焦奶源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民族传统奶制品打造,不断提高奶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