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皖北地区的小麦陆续成熟,收获的时节来临。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家庭农场也紧锣密鼓地安排大型农机机械准备着,1200亩小麦,农场主徐淙祥预计四天就能完成收割。
年近七旬的徐淙祥每天从天亮就泡在田间,一天下来超过十二个小时。今年的努力给他带来的成绩是——百亩连片的小麦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更是超过了750公斤。徐淙祥骄傲地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样的成绩在全省已经属于较高水平。
“原来小麦超千斤就不错了,现在能达到1200斤,这得益于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技术实施、大型机械的耕作以及科技化的管理。”徐淙祥说,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使他们能节本增收、提质增效。
在小麦丰收的风景之外,太和县百麓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的菌菇种植区,员工也在连日不断地采收蛹虫草和竹荪两大主力产品。原产于贵州省的竹荪为何能在千里之外的皖北落根,园区里一个个智慧农业大棚是回答问题的关键。
农业融合科技的智慧同样体现在太和县双浮镇的有机良庄中,国内首创的鱼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已经走出了皖北,开始向全国推广。除此之外,有机良庄还同上海等一线城市营销单位合作,推进产品直供长三角地区,进入生鲜商超。2021年1月,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在有机良庄揭牌,这标志着太和县现代农业领域在引进高端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高铁将太和县融入长三角3小时经济圈,在上海的生鲜超市中选购的上海青,就有的来自太和县的大菜园。面粉、淀粉、果蔬、特色种养产品方面,太和农业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表现尤为出色。绿色食品基地为长三角区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农产品。
6月10日,太和县淙祥现代家庭农场,播种机正在田间种下玉米种子
现代家庭农场:“农业的出路还在于机械化”
6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徐淙祥带着草帽、身穿防晒衣站在田间指导技术人员调整玉米播种机。他所在的现代家庭农场,刚刚收完了1200多亩地的小麦。徐淙祥在坊间又被称为“种粮牛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
三天之后,太和县迎来连续强降雨。要赶在三天内将一千多亩地完成播种,这对徐淙祥来说难度不大,十几台农业机械设备是他自信的来源。“三天之内就能种完,分几个作业组,用不上人海战术了,只需要十几个人操作机械就可以了。”徐淙祥说。
田间,打捆机已经把多余的小麦秸秆打包捆好;旋耕机犁过重新整备好的地块;播种机折返前进、来回穿梭,一趟能把玉米种子分四列种下。
徐淙祥介绍,他所在的现代家庭农场模式是把老百姓的土地租来,由他进行种植管理,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老百姓通过土地合作入股,每年稳定收租,做到旱涝保收,还能在农场里打工。
徐淙祥的家庭农场是太和县土地农场式规模流转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以农村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为主要组织形式,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通过家庭承包规模经营,减少了单位面积劳动力的个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源再分配。
农场的技术人员检查播种机的埋种深度。
徐淙祥以前是村干部,还当过农民技术员,热爱农业技术。“当村干部得把农民搞富。”徐淙祥说,这是他的初衷。但一家一户种地没有效益,老百姓自己种地一亩一年下来顶多收入三四百元。他想把土地集中起来,由他来种,这样既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也能让老百姓有收入——两划算。
“规模出效益,农业的出路还在于机械化。”徐淙祥坦言。1200多亩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在田间每隔几米就会有一个水泥围成的小墩子,徐淙祥介绍说,那是浇水的井口,一亩地十几个喷管井口,配合机械化设备一下能浇四五百亩。而像打药,以往人工背着药桶打药成本太高,现在利用飞行器专门服务,上千亩合算下来成本还更低。“真正大面积的种植,从种到收全程都是机械化”。
自徐淙祥租赁经营土地以来,坚持科学种田,总结整理了谚语栽培法。农场投资添置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农用拖拉机、运输车辆、喷灌机等,建立了固定实验田和良繁基地,用现代的方式经营农业、管理农业、改造农业,解决了家庭经营决策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小、产品品种杂而数量小、销售运输半径小、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
徐淙祥说,家庭农场入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后,他每年承担着国家、省、市、县的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同样作为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他也承担着试验示范项目、良种繁育项目以及农机推广项目。中央领导、农业专家先后深入徐淙祥现代农业示范田考察调研,对示范田的科学管理给予高度评价。
除了重视现代农业机械化管理之外,徐淙祥还强调循环绿色发展。对于农场中的秸秆问题,他积极同县里的养殖大户以及菌菇种植企业开展合作,多余的秸秆提供给养牛大户当做饲料或当做菌菇生长的培养基,换取来的牛粪、菌渣再用于肥田。
太和县百麓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培植的药用蛹虫草。
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生态模拟系统打造差异化产品
太和县百麓食药用菌科技产业园是秸秆的消耗地之一,园区中培植的蛹虫草,其培养基正是由秸秆、大米、大豆调配而成。
该产业园由安徽百麓控股集团投资建设,园区坐落在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旧县核心区内,主要从事食用菌的制菌、养菌、菌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其附属配套产业。
产业园入口区域的大棚主要生产蛹虫草,据产业园的运营负责人徐冉介绍,他们培植的蛹虫草主要分为食用菌和药用菌两种。装在小瓶子中培植的蛹虫草直接种在了蚕蛹上,因为营养价值高,价格也相应较高,不亲民,主要为药用。经过改良培养基,他们在保留一部分营养元素的基础上,把蛹虫草的价格压了下来,开发了食用菌。
此外,在产业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菌菇——原产于贵州等地山区的竹荪。徐冉称,鲜竹荪在市场上一般只有半年的销售期,并且鲜竹荪在原产地之外很少能够买到。而他们产业园的智慧大棚使鲜竹荪在皖北落地成为可能。
食用蛹虫草在智慧大棚中标准化培植。
产业园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大棚,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地方的环境气候,再由技术人员结合实际调配出的水土,构建一套生态模拟系统。此外大数据的支持,可以让他们了解菌菇每个阶段最适合生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再进行匹配。
智慧大棚与传统大棚有何区别?
产业园中的大棚外包裹层更加厚实,水泥地面下还铺设有隔热层,大棚门口还配有专用的智能系统控制内部设备。“传统大棚都是泥地,棚子也很薄,而我们棚内的温度和湿度都可以控制。”徐冉说,棚内不受外界因素干扰进而可以达到周年化生产。
在养殖蛹虫草的大棚内摆放着十几个铁架,铁架上整齐地排布着数十个白色的塑料盆,它们以一定的倾角倚在铁架上,盆口被一层塑料薄膜包裹,盆内黄褐色的条状菌菇就是蛹虫草。在铁架之间还悬挂有多个灯条,徐冉称,这种灯条看似不起眼,其实它们是用来模拟自然光照的,强度可控制。
大棚内每个架子上摆放多少培养基,根据培养基撒多少菌种都有固定标准,这使得偏差在可控范围之内,保障每一批生产出来的菌种品质都一样,达到标准化生产。通过周年化、标准化相结合,产业园中可以保证稳定的在特定时间生产出特定品质的菌种,而传统农业受限于外界影响,无法保证品质。
谈及设立产业园的初衷,徐冉说,他们最初就想走差异化的产品。“说到食用菌就是香菇、双孢菇等品种,这类没有技术含量,大家都可以种,就算品质好一些,也卖不上价钱,而且还要面临价格战的压力。”他表示,差异化的好处就在于销售的压力较小,最初可能会不受认可,但随着市场上货源稀缺,他们及时补位,拿出的货品基本都是一抢而空,也取得了供应商的信任。
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后期能保证更稳定的产出,而且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更强。疫情期间,由于物流停运,竹荪的鲜品在非特定环境下只能储存一个星期,他们选择把菌菇烘成干品,这样保质期就延长到了两年,减少了损失。
此外他们还吸取经验,开辟深加工产品,例如把烘干后的蛹虫草加工成虫草茶、补给饮料等。在面对竞争方面,一旦他们的专有技术被攻破,还有储备的菌种补充,不会陷入被动。
产业园自2018年破土动工,建成后年产2万吨食用菌鲜品、10万吨有机肥、菌菇类深加工产品1万吨,年利5000万元以上。投产后每年可消化20-25万亩秸秆、40-50万头(只)畜禽类粪便,提供1000个以上就业岗位,直接带动2万余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实现每亩2万元以上收入。
有机良庄的集装箱养鱼循环系统。
有机良庄:让老百姓吃上健康食材
马泡瓜是在皖北的田间地头常被看作一种野果,形似小西瓜的果实有甜有苦,有时马泡瓜肆虐的生长,甚至会干扰到正常农作物的收成。但在太和县国家级农业示范区的安徽有机良庄,马泡瓜被变废为宝,通过榨取马泡籽油,田间野果变成了“油中茅台”。
经过研究培育,有机良庄中的马泡瓜基地亩产能达到3000斤。“16斤马泡瓜榨4斤马泡籽,4斤马泡籽榨1斤油。”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德水向澎湃新闻介绍,马泡籽油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已然成为公司的一二三产融合的核心项目。
在有机良庄中,处处可见绿色农业的影子。据悉,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公司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综合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他们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景区、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打造健康产业链,实现一产、二产、三产无缝链接。
2021年1月,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在有机良庄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牵手安徽有机良庄。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是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蔬菜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辣椒育种及资源创新,突破了辣椒品种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被誉为“辣椒院士”。
此次合作把“辣椒院士”的研究成果在皖北落地,把湖南辣椒育苗本土化。在有机良庄的试验大棚内,他们通过试验各种方式的无土栽培,选取最适合本地生长的幼苗。
董德水告诉澎湃新闻,因辣椒在蔬菜中的需求较大,产业规模也比较大,而且辣椒除了和我们的饮食密切相关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大型船舶底部的红色涂层,都是从辣椒中提取的防腐剂。未来有机良庄希望借助邹院士的研究,建设辣椒博物馆,向人们展现辣椒文化。
集装箱中养鱼的水用于浇灌作物,经过循环过滤再回到集装箱中。
在穿过辣椒培育大棚后,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排排集装箱,更出人意料的是集装箱竟然是为了养鱼。董德水说,集装箱养鱼并非单独的系统,鱼菜生态循环种养,这一模式是他们在国内首创,获2019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养鱼的“污水”中有蔬菜、花卉、果树需要的肥料,集装箱连接的水循环系统,首先让作物吸收多余的营养,再通过三级过滤,清水又回到集装箱中,形成循环种养。这整个环节达到零排放、零污染。
皖北地区不及南方水乡,如果养鱼开挖鱼塘将会破坏耕地,而集装箱养鱼破解了这一难题,一个标准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亩土塘的养殖效益,最高密度可养3000多尾鱼。董德水称,鱼类在集装箱中不接触土壤,没有土腥味,而且集装箱中的水一直在循环,水流促使鱼类一直游动,也会使鱼的肉质更好。
“最初建设现代农业,是为了让老百姓吃上健康食材。”董德水说。随着农业产业链逐渐延长,加工业与服务业也逐渐被联系起来,以及伴随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如今不仅只有本地人能品尝到有机良庄的优质蔬菜,产品更走出了安徽,走进了一线城市的生鲜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