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31110032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认定中国三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05-25 中国食品报网3260
核心提示: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宣布,中国三地因以独特方式利用传统方法和知识,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被正式认定为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宣布,中国三地因以独特方式利用传统方法和知识,维护特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三地分别为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5月17—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会议,上述三处遗产地获得认定。评选标准规定,遗产地必须具备全球重要性和公共产品价值,支撑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且景观秀美。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旗舰计划,今年10月即将迎来计划执行20周年。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表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非凡的生态农业方法,证明其可持续农业模式的巨大潜力。通过对农业体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能够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村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球共有65处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18处位于中国。

 

  中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安溪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据称早在10世纪就开始产茶。当地最负盛名的“铁观音”茶源于18世纪,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半发酵型乌龙茶。

 

  当地茶农掌握诀窍、技艺纯熟,通过自然环境管理确保茶树栽培的最佳条件,产出优质茶叶。这些方法代代传承,确保了当地茶园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茗茶也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中国北部内蒙古地区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中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有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当地主体蒙古族人口适应环境变化,成功保留了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当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如森林、草地、湿地、河流,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了适应脆弱的草原环境,如今牧民的先祖过着典型的游牧生活。通过不断转场放牧,植被受到保护,水资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了土地退化、过度放牧,也保障了当地肉制品和奶酪等畜产品的稳定供应。

 

  中国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位于中国北部的河北省,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当地山区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而石堰梯田为陡坡种田创造了条件,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既给当地人提供了稳定生计,也为这个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区打造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农业的样板。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

 

  涉县梯田不仅种出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和花椒,还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枣及其他农林产品。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采用环保农耕技术种植多种作物,既满足了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也留下了壮丽的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51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51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