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蔓延的严峻形势,福建仍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牧渔业国际合作。
因开放优势和山海资源优势,农牧渔业一直是福建拓展国际合作的重点。福建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农业对外合作六条措施的通知》和《福建省“海丝茶道”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年)》,对农业招商引资、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对外投资工作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
福建省商务厅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累计新备案农牧渔业境外投资企业63家,投资总额17.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6.7亿美元。宏东渔业等5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百强企业。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副省长郭宁宁表示,福建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将继续发挥山海优势,推动农业和渔业国际合作。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新冠肺炎蔓延的严峻形势,变局中孕育着新商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黄茂兴教授指出,农牧渔业依旧是福建对外合作的重要领域。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福建现代渔业加快转型,远洋渔业蓬勃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渔业合作方兴未艾。目前,福建远洋渔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境外拥有9个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和5个水产养殖基地。
每天清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港的一家万吨级冻库,都会迎来一批来自大西洋的渔获——由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万公里外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毛里塔尼亚海域捕捞并运送回国。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表示,目前,宏东将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目前多个渔业项目正在筹划中。
在2021海峡(福州)渔业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上,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张显良也看好远洋渔业走出去的广阔空间。张显良指出,进入新阶段,远洋渔业发展面临国际渔业治理机制调整等挑战,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等机遇。未来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应坚持远洋渔业强国目标、坚持规模调控、坚持规范管理、坚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努力成为世界远洋渔业的引领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菌草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自1992年起,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专利技术转让给日本、南非等国;1995年被列入中国对外援助项目;2017年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副主任林冬梅介绍,菌草技术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具有重要意义,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脱贫攻坚与国家对外援助。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105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国建立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基地),与40多个国家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福建将加强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工程承包等优势领域的对外合作,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黄茂兴认为,要强化在远洋渔业、菌草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国际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投资层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农牧渔业国际合作,将极大促进福建农牧渔业实现资源互补、促进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