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合肥市财政局获悉,今年以来,合肥市财政持续实施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安排高质量发展政策及种业发展资金1.69亿元,从农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支持等方面助力打造合肥农业产业“新地标”。
今年,合肥市通过财政奖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种植,推进优质粮食绿色生产基地建设。从种植、加工、仓储以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助力打造“巢湖大米”区域品牌。
合肥市财政对在环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推广“绿肥+优质稻”种植模式的种植主体,最高给予650元/亩补贴;对农产品加工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同时,推动龙头企业2021年在环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建立2000亩水稻绿色种植示范区并发展2万亩绿色水稻的基础上,2022年示范区扩展到5000亩、绿色种植面积超3万亩。
围绕粮食、蔬菜、生猪、草莓、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合肥市财政通过支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对新建及改扩建粮食绿色生产基地,水稻基地达到1000亩、小麦基地达到2000亩以上的,市财政一次性奖补20万元;对新建及改扩建农事服务中心,按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对新建稻渔(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给予1000元/亩、不低于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基地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区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着力推进水稻、小麦主产区为重点的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等特色果蔬产业,建设一批水果标准园和蔬菜标准园。
为扶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新的农业“产业地标”,合肥市利用现有财政支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向前端和后端分别延伸,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建设原料基地,深化产品加工和强化市场拓展。
在企业融资支持上,市财政开发“政信贷”产品,合肥市“三农”主体贷款金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并按当年发生贷款利息的50%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为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设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6亿元(基金总规模10亿元),力求打造引领性、标杆性农业农村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