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将突出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的定位,实施好八大攻坚工程,把一产“做精做细”,推动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攻坚工程。重点围绕“种—养—加—销”等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农牧业一体化发展。抓好“为养而种”。围绕伊利、蒙牛、盛健、正大等龙头企业的需求,围绕奶牛、奶山羊、生猪等特色养殖产业的需求,布局饲草料种植,推动饲草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抓好“为加而养”。围绕产品的精深加工去选择“种什么”,要优化本地区已有的生产加工项目,便于就地加工、就地转化,各地区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打造。抓好“为加而养”,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和产品深加工去选择“养什么”,比如围绕乳产业要发展奶牛、奶山羊养殖,各地区在布局生产加工企业的同时要同步考虑养殖基地的布局和建设。
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提升工程。重点要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两大工程。抓好8个粮油作物千亩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区建设,确保完成今年494.8万亩的播粮任务,粮食产量达到35亿斤;同时,大豆播种面积要达到18.65万亩,大豆、油菜扩种面积各2万亩。各旗县区要按照任务抓好落实,夏秋季地产菜供应量要达到65%、冬春季要达到35%,蔬菜种植面积要达到14万亩以上,解决好“农民卖菜难、市民吃菜贵”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工程。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0.2万亩,今年还要建37万亩,这37万亩完成后,全市政策范围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就全部完成。各旗县区特别是土左旗、托县、和林县等要确保11月20日前完成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市农牧局和各旗县区要按照国家新的标准和规范,对全市已经建成的、在建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尽快整改到位。
设施农业建设攻坚工程。一是提高闲置大棚利用率,二是增加总数量。今年我市的任务是新增设施农业1000亩、露地菜1万亩,市四区及土左旗等近郊区域,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基地建设,打造综合型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圈;其他农业旗县要以县城为圆心,以服务旗县区居民生活消费为主,打造都市现代农业二级圈层。
奶源基地建设攻坚工程。重点围绕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的需求,布局奶源基地和饲草料种植基地,2020年以来新规划建设的24个牧场,在建的2个年内要投入使用,新建的8个要全部开工,今年还将完成3万亩优质牧草种植任务。利用5年时间,实现“奶牛数量倍增”。同时,落实好我市《推进奶羊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和林县、清水河县为重点,加大对奶山羊养殖的支持力度,在新建扩建养殖基地、引进优质品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把羊奶产业做大。
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攻坚工程。今年,我市启动了乡村振兴样板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毎个旗县区打造1个示范样板乡镇,在每个乡镇打造1—2个示范样板村,形成一级带动一级、层层示范引领的效应。同时,尽快组织开展评选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推广示范样板。
“五化”协同推进攻坚工程。要巩固深化农村土地确权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比例,实现土地规模化。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探索农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提升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生产标准化。把基地同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变为工人、基地变为工厂,把农民的收入稳定地固定在产业链上,实现模式产业化。要依托“敕勒川味道”区域公用品牌,真正打造出品质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推进产品品牌化。
乡村建设攻坚工程。落实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和后续管理中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