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31084424
 

擦亮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2022-06-27 人民日报3110
核心提示: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

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认定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和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至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贡献者,中国不仅为世界贡献了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为这一新遗产类型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承贡献了中国智慧。

  【点评】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的生产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对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形成了以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体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年来,经过考察认定,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稳步增加,涉及的农业品类不断丰富,生态类型更加多样,区域和民族分布持续优化。比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我国入选的首个游牧农业遗产地,也是全球可持续牧业和脆弱牧场管理的典范;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是旱作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精耕细作、集雨保墒、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仅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作物品种,也创造了独特的山地梯田景观,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更好传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往往在种质资源保护、文化传承、景观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比如,在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遗产地,采茶、加工、交易、茶庄园旅游红火,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茶产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中,逐水草而居、食肉饮酪、骑马射箭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独具魅力。推进活化利用,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持续挖掘放大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定能将农业文化遗产这一“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群众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保护者。让群众在保护中受益,才能提高其保护积极性、主动性。当前,有的地方将遗产地作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推介,开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项目,带动食宿行游购娱等各环节增值;有的地方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的激励机制,让参与保护的乡亲尝到更多甜头,获得良好收益。联合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努力将遗产地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价值,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才能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我们一定能让农业文化遗产持续焕发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51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51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