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开展以来,肃南县聚焦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为抓手,坚持“三个一”工作法,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实实在在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着力让绿色家园的底气更足,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路子更稳,助力加快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
算好一本“公平账”,让政策红利普惠于民。今年以来,针对全县草原类型多、地域跨度大、人口增减有变化等问题,如何把年度2.85亿元的政策“蛋糕”分好切好,成了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最热议的话题,县委、县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年初层层召开补奖政策落实动员安排会议,县乡村三级联动,注重在入户调查上摸清家底,深入乡村牧户问民意、听民声,逐人逐户全面核实,逐户逐级登记造册,层层审核把关,确保不漏一户、错登一人。坚持在政策制定上兼顾各方,改变前两轮补奖方案一经制定管5年的模式,实行一年一方案,最大限度盘活政策执行力,最大程度符合了群众的现实愿望,缩小了同等条件下群众的收入差距,2022年落实补奖资金26870.6万元,实现人人保底5100元,人均受益9910.6元、较上一轮增加2566元,让政策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
调处一批“老大难”,让邻里乡亲和谐共富。针对前两轮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以禁牧、半禁牧行政村为单位,及时成立54个矛盾纠纷调解小组,以“三个坚持”促进矛盾纠纷化解调处,累计化解调处矛盾纠纷60多起,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稳定了群众情绪,消除了思想顾虑,打开了工作局面。坚持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基础性作用,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坚持日常排查,紧盯重要节日和社会敏感时期等开展专项排查,充分发挥乡(镇)、村联系群众密切、矛盾底数清情况明等优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做到了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实现矛盾纠纷不出乡(镇)。坚持部门联动,农业农村、林草与乡(镇)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着力形成调解合力,最大程度做到了矛盾纠纷不上交。
走好一条“发展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足。政策落实后如何在生态环保大背景下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持续增收是千秋大计、民生之本。县委、县政府坚持畜牧稳县不动摇,持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举全县之力推动绿色畜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保护上谋长远,全面构建绿色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大力推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错季出栏”发展模式,近20万只牛羊下山入川“异地借牧”,全县牲畜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到75%以上,2022年6月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量达到138.88万头(只),同比增加20.46万头(只),实现“禁牧不禁养”。
在政策落实上再加码,县财政以800万元贴息资金撬动金融机构2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信贷资金,向发展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牛和乡村民宿、农(牧)家乐的农牧户落实5-30万元的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已审核审批贴息贷款1058户12972万元;专项安排8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绿色畜牧业发展;落实500万元农业保险县级资金,着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项目争取上走在前,积极向上衔接汇报,获评全国7个省区15个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之一,争取到2022-2025年中央预算内资金1.6亿元,持续改善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在拓宽就业渠道上善作为,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开展农牧民培训63场2425人(次),助力农牧民转产就业,努力走出了一条产业旺、业态活、乡村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