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
当前,粮食安全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能推进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是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抓住金融数字化转型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作用,提升金融支农的覆盖面、可得性和精准度。
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是一切生产生活的首要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面向2035年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既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农业强国以“四强一高”为基本特征,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乡村振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郭如才撰文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国际和国内统筹、城镇和乡村协调、需要和可能兼顾、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统一。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看,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也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郭如才分析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目标:2020 年,形成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2035 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50 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金融机构肩负着重大职责使命。对金融机构而言,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着力发挥好资金活水、资源配置等功能作用,助力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村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焦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重点领域,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信贷投放特别是中长期低成本纯信用类信贷支持力度。
中信建投证券非银分析师赵然在相关研报中指出,乡村振兴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农情,需要“政策协同+多方发力”共建的重要战略。其中,普惠金融的核心基础是“银政保担网”,即在“正向激励+尽职免责”的监管机制下,地方政府、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农业创新公司须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合力为农业现代化创新赋能,提高乡村品牌产品的附加价值,最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在增长驱动力。
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如何将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撰文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城乡要素流动进一步畅通,农村资源将进一步盘活,乡村振兴基金、涉农贷款财政奖励补助、农业信贷担保倍数放大等货币财政政策不断完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各类资源回流农村,农村产权流转机制及平台逐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大幅改善,这些都将为银行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提供有利环境和有力支撑。
“近年来,农业农村数字化步伐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加速应用,为商业银行突破网点局限,进军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行性。例如,手机银行等移动金融服务的迅速普及,方便快捷地满足县域和农村地区支付结算、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需求,大幅降低了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的一系列全流程在线融资产品,将审批、签约、放款、还款等环节全部在线自助式操作和自动化处理,有效提升了对偏远地区客户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方合英表示。
不过,金融在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痛点。范一飞指出,一是“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产业布局分散、人口相对稀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有覆盖盲点;二是乡村数字治理工作起步较晚,因涉农数据元、数据接口、数据标准差异,地域间、机构间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给涉农数据融合应用带来一定困难;三是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存在痛点,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且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环境,对外部风险特别是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
范一飞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手段推广惠农实践、补齐服务短板,基于统一标准推动农民群众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的金融服务,健全规模集约化、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着力弥合城乡间“数字鸿沟”。
“根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调查,乡村地区对保险的需求更加广泛和普遍,农村面临着很多风险或不确定因素,这些既包含在农业生产和经营、就业、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活动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环境、市场、社会和政策等方面。此外,风险高也是农村地区融资难、收入水平低和易返贫的重要根源。因此,保险应该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表示。
莫秀根进一步指出,微弱经济体收入水平低,任何风险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其收入的下降或者开支的增加,普惠保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冲击。同时,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保险转移一定的风险,可以引导资本流向乡村地区。另外,巩固扶贫成果,除了采取其他的措施,普惠保险应成为一个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