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30967420
 

把更多农业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专家观点)

   2022-12-05 人民日报3600
核心提示:在平均亩产400公斤的玉米地旁边,中国农业大学河北曲周实验站试验田的玉米亩产却能达到600公斤。如何让乡亲们种的田也能达到试验

在平均亩产400公斤的玉米地旁边,中国农业大学河北曲周实验站试验田的玉米亩产却能达到600公斤。如何让乡亲们种的田也能达到试验田水平?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农业科技小院的初衷。在科技小院里,老师和学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将创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大面积实现粮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实现研究与生产、科研人员与农民、科研院所与农村、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探索形成四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和“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新模式。

零距离服务三农,破解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科技小院突破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注重推广单项成熟技术和企业推广单一产品技术的传统做法,创建了一套以四零服务为特色、专家与农民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种到收、从整地到施肥、浇灌、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的全过程系统服务。

零距离创新科技,形成了“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科技小院扎根生产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发现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与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一起对技术进行验证和完善,实现了研究与应用的零距离。相关成果于2016年和2018年先后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成为全球小农户增产增收的榜样。

零距离立德树人,创建了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小院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置于生产一线,通过多方参与,多主体联合,强化“三农”情怀培育、科研创新训练、生产技能实训、社会服务实践、创新创业试验5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政产学研用”全方位助推乡村振兴。常驻科技小院的师生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连接相关部门、企业、高校和农民的桥梁。他们每年平均200多天驻守在科技小院,随时把科研单位、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送到农民中间,把农民增产增收的成果变成各个主体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重点、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子。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和新生态建设理念,科技小院将勇担“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时代重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支撑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交叉型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大局;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合作的优势,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培育农业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51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51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