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黑土沃野,银装素裹。大棚里蔬菜水果长势喜人,养殖场内牛羊成群鸡猪满圈……
回望过去一年,全省上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自然灾害风险和复杂经济形势,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和“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全力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全省粮食生产再获大丰收,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稳居全国第五位,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单产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第一位;
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首位;
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历史新高;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
肉牛饲养总量发展到652.6万头,增长12.4%,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415元;
1—11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达到2170亿元……
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不断“升级”的农业大省正迈着强劲步伐,向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阔步前行。
重农稳粮 筑牢“三农”压舱石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
2022年伊始,疫情突发,全省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各项工作,认真贯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19个部门组成备春耕工作组,组建备春耕、化肥保运、农民返乡、服务热线、宣传保障5个工作专班,为480家重点农资企业开具保供证明,组织30.1万名滞留城市农民返乡春耕,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677.65万亩,比上年增加95.7万亩,切实做到“农时一天没耽误、农户一户没落下、农田一亩没撂荒”。
春夏之际,为有效应对阶段性春旱和极端强降雨、低温寡照、风雹天气等不利影响,派出“干部+专家”9个技术包保指导组技术指导人员19.2万人次;成立15个驻县排涝指导小分队,排出田间积水277.86万亩;根据作物长势喷施速效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225.91万亩,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飞防作业试点示范面积超过200万亩,为夺取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秋收之时,省农业农村厅派出9个秋收工作组持续跟踪指导服务,每日调度秋收进展,协调调度省内农机跨区作业,与气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组织指导各地加快秋收进度,确保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向高标准农田要产量。我省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打造粮食生产优势片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万亩,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53%,修建田间道路3700余公里、农道桥1200余座、田间灌排渠道1500余公里、涵闸等渠系建筑物7300余座,打机电井8000余眼,项目区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伴随产量高位走稳,耕地保护也在不断提升。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了黑土地保护管理机构,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全国第一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研发生产了全国第一台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在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系统,确定了每年7月22日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2019年以来,我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每年新增1000万亩以上,实现“三连增”“三跨越”。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作为制种大省也是用种大省,我省实施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组建作物育种联盟,持续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创建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2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个,认定省级种子(苗)繁育基地7个,农作物种业企业达320余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近6000亩,保存各类作物种质资源近15万份。
强链固链 打好产业优势牌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
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主产区,我省把“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作为富民强省的标志性工程,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统筹推进粮食和肉牛产业发展,用“小肉牛”带动大产业,让“四个蹄子”追赶“四个轮子”。
在全省重点抓34个大县、百个乡镇、千个专业村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目前实施千头以上肉牛产业化项目209个,完成投资141.89亿元。建成和在建万头牛场21个、千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村821个、5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10414户,肉牛养殖户数达到33.14万户。新增肉牛屠宰加工项目11个。
肉牛产业融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肉牛贷款余额达242.7亿元,增长98.2%,其中发放肉牛活体抵押贷款62.4亿元,增长198.6%,发行专项债券51.75亿元支持肉牛项目47个。肉牛政策性保险在保牛只95.4万头,增长56.3%,占肉牛存栏量的25%。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我省全力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生猪、肉牛肉羊、禽蛋、乳品、人参(中药材)、梅花鹿、果蔬、林下及林特“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24家中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之花,结出硕果。目前,“十大产业集群”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4亿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累计发展到657户,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量突破150个,认定农业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5户。
内外兼修 美丽乡村展新颜
农村土地分为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是亿万农民的“命根子”,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村和谐稳定。
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土地流转面积3490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5.4%。核实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1.62亿亩,账面资产531.94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开展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村4336个,占涉农村总数46.03%,折股量化经营性资产48.97亿元,占总额38.57%。
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市场组织体系,累计办理集体经济组织股权登记托管2.1万笔,成交项目4.27万宗,金额10.34亿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分别发展到3964家和4903家,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总量发展到18.7万家。
在农村改革工作开展的同时,农村环境整治也在同步进行。
持续扮靓人居环境,乡村处处焕然一新。在高质量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后,我省接续开展五年提升行动。累计改造农村厕所91.35万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1029个、干净人家20万户。50个市县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建成转运站524座。426个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19个,建成率51%,1675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文明乡风沁润人心。通过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三资”民主管理、议事协商制、“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等6种乡村治理模式,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成“百姓说事点”1.7万个,基本实现村及社区全覆盖,累计调处各类纠纷40余万件。
春光在前、潜力无限,播种希望、续写辉煌。迈向新征程,吉林将以更大决心、更高目标、更强力度乘风起航,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