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当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父亲叮嘱她,要记住,只有土地值得奋斗,因为只有土地与日月同在。
土地是万物的基础,没有土地,一切化为空中楼阁。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类似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先解决生存,再谈发展完善。先生活,后生产。农业方式的慢,重在有没有的质变,体现为从无到有;工业方式的快,解决好不好也即多少的量变,表现是由少至多。
工业化烘干机,社会关系一切人情味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时代感情干巴巴地存在于各种社会契约。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那瓦西里切夫对上司“湿乎乎”描述,正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状态的真实希望。社会契约多么发达,未来能够帮助人之间相互吸引和组合的,依然是温润的魅力。“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耳熟能详的这首《传奇》,后一句歌词是“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党报2015年2月2日第5版)。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认为:技术解决不了人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经济学家樊纲则强调,有钱并不等于资本,资本是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家乡情怀更多在乡村,而一位土耳其诗人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农业与工业,乡村和城市。农业工业化,工业农业化。乡村城市化,城市乡村化。
(2021年7月16日 马秀山)
链接文章:“慢慢走,欣赏啊”(赵婀娜《人民日报》2013年2月26日第19版)!
青年人要学会欣赏,学会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慢慢走,欣赏啊”!
这是1932年,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中对青年人的寄语。之所以如此叮嘱,先生看到“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多么可惋惜啊”!
对青年人来说,先生80年前的叮嘱,到今天,依然值得品读。
“慢慢走,欣赏啊”!是在告诉青年人学会欣赏,学会用寻找美、发现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人们常说,眼中所见,是心灵的呈现。同样事物,因人心境不同、视角不同、喜恶不同,而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心灵越丰富,眼中的美好就越多,生活也就越幸福。
欣赏是种心境,更是种能力。尤其是在逆境中、压力下,依然保持欣赏的心境更需要一种能力。当代青年人承担着多重压力:对于祖国和家庭的责任的背负、充沛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文化多元与价值观多元带来的迷茫,还有学业的压力、职业选择的彷徨、事业初创的艰辛、爱情和友情的挫折带来的伤害等。
如此压力之下如何做到欣赏?对青年人来说,学会登高远望、面朝大海。
别让心境局限在狭小空间内,心如大海,不再会为一时琐事和困难所累。
掌握欣赏的能力,还需要青年人在欣赏与批评、个性张扬与理性宽容中找到平衡点。“80后”、“90后”青年人个性张扬,所处时代让他们毫不犹豫地在解放自我与压抑自我当中选择了前者,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欢的,无所顾忌地标榜自我主张,批判各种看到的“不合理”与“不如意”。
“痛快淋漓之余,我们还能认真思考并准确表达吗”?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先生在《为何人人都爱“说狠话”》中表达困惑。怀疑的目光与批判的锐气固然值得保护,但如何理性地表达合理诉求,提出观点,而非“喊打喊杀”,则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当代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
青年人,作为媒介表达的主力军,畅快表达同时,要时刻想到,未来中国的分量与质量,其实就在自己的心中与手上。“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不让刚正走向暴戾的极端,不要让简洁明快变为妄自尊大,保持建设的立场、宽容的胸怀、温和的表达,才是当代青年人利用公共媒介自我表达时应有的态度。
人生的路很长,“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