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山东威海文登金农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在给麦田施肥(2023 年2 月 15 日摄)朱峥摄 / 本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从东北粮仓到岭南大地,从鱼米之乡到塞上江南,各地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海南省儋州市以共享农庄为抓手,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图为游客在位于海南省儋州市的嘉禾共享农庄游玩(2023 年 2 月 18 日摄)蒲晓旭摄 / 本刊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比上年增加1052万亩,产量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首位。文件指出,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并提出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目前,全国各地正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一方面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在耕地上,2023年,黑龙江省将落实耕地轮作试点,推广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840万亩,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安徽将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513万亩……技术上,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相关行动。例如,湖南省提出发挥隆平高科等种业领军企业作用,加大重大良种联合攻关;河南省提出整合农业科技力量,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开展核心种源等15项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组建河南种业集团。
另一方面,健全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的运营模式。2023年,安徽省将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1.5万眼、加快农机补短板项目研发;河南省将深入推进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还定下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万家的具体目标;山西省也将加快健全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和服务下乡支农。
机械化生产大大节约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在江西省宜丰县省级清泉家庭农场的仓库里,种粮大户刘清泉正忙着农机检修。“有了去年购买的这台插秧机,省力很多,1台机器可以顶十几个人工。”刘清泉说,2023年他还打算再订购一台稻谷烘干机。
立春过后,大地回暖,全国各地按照相应部署着力下好先手棋,春耕备耕工作正陆续开展。眼下,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高标准农田里正一派忙碌景象,放眼望去,灌溉沟渠维护、水土取样检测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吉林省的化肥、种子等农资生产企业正加班加点赶订单,为农民春耕做足准备;河南省随着小麦即将陆续返青,村民正对小麦进行田间管理作业……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当前粮食生产和春耕备耕总体形势较好,要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抓住小麦油菜苗情转化关键期,分区分类加强精细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全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
发展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在沃野穿梭,“土特产”借由网络电商和乡村公路畅销全国,绿水青山间的民宿小院“圈粉”八方来客……
这是今日中国乡村的繁忙景象,也是各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产业振兴,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多地持续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帮扶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保险覆盖率达到70%。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选派产业顾问组,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消费帮扶行动,一些脱贫地区农产品实现量价齐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最近,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脱贫户金凤花忙着在艾草地里浇水看护。“在这里打工一年收入近万元。”
“走精深加工的路子,艾草变身数十种产品,价值翻了好几番。”安阳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累计带动汤阴当地5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3000多户脱贫户致富增收。
近年来,汤阴县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5万亩,形成了集艾草种植、加工、销售、艾灸培训、艾制品开发于一体的成熟产业链,为乡村振兴铺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中央连续多年提出的明确要求,以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为代表的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让农民共享增值收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扶志扶智,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引进培育一批效益高、可持续、群众尽可能多参与的富民产业。
“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组织东部地区发达县与脱贫县开展携手促振兴行动,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唐仁健说。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新年伊始,招工潮涌中原。
在拥有3100多万农民工的河南,有两个超千万人的农民工就业流,一支是省外输出就业1200余万人,另一支1900多万人在省内异地就业。
河南坚持把农民工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和重要项目集中攻坚,千方百计增岗位稳就业,扎实推进“豫字号”劳务品牌建设,托起农民增收基本盘,为经济复苏提供劳务支撑。
与河南一样,各地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四川与浙江、福建、甘肃、重庆人社部门签订《省际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促进劳动力跨省流动、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贵州省要求各地深入实施农民增收攻坚行动,聚焦34条促农增收措施,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提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并进行专门部署。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在2月1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将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农民工就业。二是经营增效提升。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三是财产收入挖潜。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四是转移收入拓展。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
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的趴地菠菜近日喜获丰收。目前,该县种植萝卜、花菜、大白菜等应季蔬菜63万亩,黄瓜、番茄、芹菜等大棚蔬菜近万亩,在保障周边地市蔬菜供应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漫步在重庆市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干净整洁的硬化路蜿蜒延伸,路边草黄色的小楼排列有序,屋外环绕着色彩缤纷的花草,呈现出崭新而温暖的山村风貌。
从“住在深山无人问,十户人家九户穷”到“条条新路盘山梁,房前屋后百花香”,莲花社区的变化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什么样?2023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干?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负责人聂新鹏表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乡村,是公共服务普惠可及的乡村,是广大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是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乡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四方面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唐仁健表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硬件上,各地各部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规划引领机制、风貌引导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
福建省部署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湖南省计划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统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在规划设计时将更多村组串联起来;云南省计划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入等工作措施。
软件上,各地各部门通过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整合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成风化俗,从而将“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
吉林省总结推广“道德银行”“爱心超市”等积分制、清单制模式,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湖南省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特色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农户”“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宣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说,要努力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农村环境生态宜居,乡村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