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抓好春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
《金融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近期全国多地银保监局积极部署春耕备耕相关工作,保险机构利用服务网点优势开展农作物防灾减损和保险政策宣传,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功能,做好春耕期的重要农产品保险承保和服务工作,为春耕生产和稳产保供强力护航。
保险业积极保春耕
时下正处于春耕关键期,各地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户传授农技知识,利用培训会、走家串户等方式,宣讲保险承保和理赔内容,打通农业保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的油菜保险政策调整了,以前每亩自缴3.24元,保额270元,现在每亩只需要自缴3元,保额提高到300元。也就是说保费降低了,保障水平提高了。”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的油菜田里,国元保险潜山支公司驻点员正在向油菜种植户讲解保险新政策。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两个月来,结合小麦、油菜等作物承保工作,国元保险安庆中支工作人员走村串寨,通过发放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资料和现场答疑等方式,面对面向农户介绍农业保险政策、承保理赔流程,宣传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知识,同时现场办理承保手续,以实际行动支持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
为保证农业持续增产增收,打好春耕备耕第一仗,多地监管部门近期纷纷出台相关文件,督促金融服务供给到位。
四川银保监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春耕备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全省银行保险机构不误农时,提升信贷资金和保险保障水平。在扩大保险保障覆盖范围方面提出,做好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工作,进一步提高投保面积覆盖率,稳步扩大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种业、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险,大力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保险,探索开展种植收入保险,创新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提高保障水平。
河南银保监局早安排、早部署,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保险机构积极落实精细化服务。例如,中原农险积极推动小麦完全成本保险的扩面工作,预计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可达90%左右,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开封、安阳、漯河等地市开展了高标准农田综合保险试点,建立农险协保员、惠农专员田间日常巡查机制,为高标准农田设施提供17.6亿元管护和维修保障。
河北保定银保监分局聚焦提升保险保障力度,指导辖内农险经办机构全面做好农作物承保工作,积极开发农险新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拓展涵盖成本与收入保险、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保险保障。
农业保险助力稳产增收
农业保险有助于分散农业风险,平滑农业生产者收入波动、稳定预期收益。有农业保险兜底,农民种地也有了信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农业保险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最初的农业保险发展本着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保额仅覆盖物化成本,保障额度比较低。2017年,中央推出了大灾保险试点,保额在物化成本基础上将地租覆盖在内,保障额度提高了一些。”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完全成本保险把所有与土地、农膜等跟农业生产有关的成本都纳入其中,保障额度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很多,农户获得风险保障之后得到的赔偿也比较足额,获得感更好一些。
与此同时,由于近年国内外粮价价差扩大,国内粮价下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应运而生的“收入保险”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破解了由于市场供求等多方原因导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从而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2022年以来,我国在继续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益保险在主产区产粮大县全覆盖,还在黑龙江和内蒙古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据记者了解,在内蒙古,当地的40个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现全覆盖,种植收入保险和天气大灾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从“保成本”迈向“保收入”,主粮作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广大农户的获得感和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春耕春种农作物种植面积持续稳定。目前,辖内保险机构承保各类农作物1亿亩,各类牲畜1678.49万头只,森林3.88亿亩,为181.19万户次农牧户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5171.41亿元风险保障。
搭建风险减量“避风港”
一直以来,风险减量服务都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农业生产受台风、洪水、干旱、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农户普遍面临一旦受灾便很难重启的困境。因此,在财险业务中,农业保险领域是践行防灾减损功能的主要“阵地”之一。
保险监管人士指出,在农业保险服务链条中,“保”是基础,“赔”是基本功能,“防”与“救”才是实现“三农”风险减量管理的核心所在,而又以“防”为重。做好“防”是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风险管理手段的重要体现。
从“赔”到“防”的意识转变,实际上是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过去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受制于保费规模过小及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保险的功能作用局限于灾害发生后的经济补偿,保险公司参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过程太少,更没有形成一体化的防灾减损安排。
从近年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间点,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已经成为保险行业共识,科技新兴手段也为此提供了很大助力。
广东茂名是著名的水果之乡,眼下正是果树管理的“黄金”时节。人保财险在当地建成了荔枝、龙眼、柑橘、三华李4个防灾减损智慧示范果园,并投入虫情测报站、气象站、土壤监测站、远程实时视频监测等硬件设备,搭建防灾减损智慧平台。通过该平台,果园里的设备可通过5G物联网互联互通,种植户通过手机端可实时了解到果园树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等数据,精准制定科学的农事措施,助力增产增收。
由于春季气候多变,多家保险公司也表示,将以保险科技为辅助工具,进一步加强对倒春寒、晚霜冻等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气象预警和监测,继续组织农技专家和服务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管理进行培训指导,并协助农户做好防风、防冻、保温、防病虫害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