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88902703
 

“和农牧民在一起,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2023-04-23 腾讯网2880
核心提示:“写作需要生活,生活在哪?在基层,我要和乡亲们在一起,和农牧民在一起,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走进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近

“写作需要生活,生活在哪?在基层,我要和乡亲们在一起,和农牧民在一起,书写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走进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近郊的一处普通的农家院,我们见到了96岁的“科尔沁诗人”王磊。老人家患有眼疾,耳朵也有些背,但是一双深邃的眼睛炯炯有神,他思路清晰、情感饱满,讲到动情之处不禁潸然泪下。

96岁的“科尔沁诗人”王磊。富丽娟摄

在科尔沁草原上,王磊老人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像一首动人的蒙古族长调,辽阔悠扬直抵人心。这位扎根内蒙古60余年的山东汉子,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才华横溢的他在未名湖畔坐而论道。因一场偶然的“邂逅”,王磊“一头扑进草原母亲的怀抱”,从此执着于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执着于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讴歌。

“我呼吸到那缕燕园独有的气息。我精神振奋,创作的激情有增无减。”

1928年王磊就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正逢战乱年代,王磊的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在他9岁那一年,父亲一路带他来到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投身抗日的父亲因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不幸患了肺病,没有几年便离开了人世。从此,王磊便成为一个孤儿。

王磊说:“是人民军队滋养了我,革命的大家庭是我唯一的依靠。在那动荡的岁月,在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几年中,父亲把他的精神无言地传给了我,他的坚韧,他的平和,他的永不放弃。”

1944年10月,十六岁的王磊考进了新四军九旅随营学校。经过三年战争洗礼与考验,1947年19岁的王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磊考入了武汉市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

在速成中学学习的三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文化知识,同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处女诗作《我的同学》,在《工人文艺》上发表,同期创作的诗歌《重划区的早晨》《我在长江大桥上站岗》一起被收入到195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诗集《我在我的岗位上》。

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完成中学学习的王磊,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人生目标,他立志要考北京大学中文系。

星光不问赶路人。1954年王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磊在《过去的时光》中回忆说:“北京大学是我仰慕已久的,授课老师都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精深博大的学识,娓娓清新的讲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平和的儒雅风范,令我呼吸到那缕燕园独有的气息。我精神振奋,创作的激情有增无减。”

王磊的同班同学马嘶在《燕园师友记》中,回忆了王磊在北京大学的学习时的状态:“那时,王磊正迷恋着写诗,而且精力非常投入。我去宿舍找他时,常见他躲在宿舍里,盘腿坐在床上,埋头在笔记本上写诗。思索时便仰身倒在被窝卷上,仰起脸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地苦思冥想,我觉得他很有点唐代苦吟派诗人的味道。”

大学四年寒窗,王磊始终保持着农民的风采,脚穿粗布鞋,身穿粗布衣,还经常打赤脚。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是未名湖畔的“赤脚诗人”。

“我把我的心种植在草原,再生出一个新的,壮美辽阔。”

1958年王磊北大毕业后,来到内蒙古工作。作为一名北大毕业生,王磊为何选择了边疆内蒙古?在采访中,老人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当年,王磊本来分配到北京文联工作,就在他准备报到时,有位同学提出能否帮忙,把留京的名额留给自己的未婚妻,以便他们能够免去异地之苦。王磊没有犹豫,他一口答应了。

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老人很依然很平和。他感慨地说,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自己有幸遇见了内蒙古:“这里是亲情、真情的父母之邦,从此我再也不愿离开这一方热土。”他在《行吟集·草原》的一首诗中写到:我得到勇敢,我失去怯弱。完全把我的心种植在草原,再生出一个新的,壮美辽阔。

老人回忆自己初到内蒙古的心境:“像春风吹动草浪,年轻的我扑进了内蒙古的心怀。她扶我上马,教我驰骋天下,和蔼地告我:‘雄鹰飞去多远,影子总投在草原上。’”

他用“父母之邦”在表达内蒙古这一方热土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初到内蒙古,王磊被分配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工作,他带着自己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王磊在文章写到:“从北京到内蒙古,我看到茫茫草原正以她的质朴、她的真实、她的清灵,孕育着她的文学。”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编辑签发了内蒙古一批作家的处女作,包括贾漫的诗集《塞上的春天》,张长弓的短篇小说集《鹰》,敖德斯尔的《遥远的戈壁》,云照光的电影文学剧本《鄂尔多斯风暴》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塑造了草原农牧民的形象。

1960年,王磊被分配到哲里木盟通辽县(今通辽市科尔沁区)茂林公社胜利屯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1964年,被调到自治区文联《草原》文学杂志社担任诗歌版编辑;1966年,王磊又回到哲里木盟,担任哲里木盟文联创作员;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磊担任哲理木盟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兼任《科尔沁文学》主编。

此后直至退休,王磊的工作时光都留在了通辽市,留在了这片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他在诗歌中写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躺在科尔沁母亲的怀抱里睡去,路人从这儿经过,他所看到的每一棵小草,都是我生命的存活,他所看到的每一朵鲜花,都是我灵魂的闪现。”

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创作的脚步从未停歇。1971年,王磊为了讴歌战争年代牺牲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人民音乐家、《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曲的作者麦新,创作出长篇叙事诗《大刀歌》。1973年,王磊深入草原体验生活,出版了他的长诗《马背上的歌》。期间他还写了许多短诗,大多都是以内蒙古草原儿女为题材的诗,《草原儿女唱颂歌》《我从科尔沁来到青城》《颂歌向着北京唱》《珍贵的礼物》等,收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草原,诗的盛会》。1987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磊诗选》《王磊行吟集》。

王磊说:“诗歌磨练了我的意志,净化我的感情。我在受教育中写诗,我在写诗中受教育,在写诗中提高了觉悟,增强了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观念。诗和我欢乐中同歌,苦难相伴,战斗中并肩。”

“写作需要生活,生活在哪?在基层,要和农民在一起。”

“写作需要生活,生活在哪?在基层,和农民在一起。”在采访中,王磊老人多次诉说着他对基层、对乡亲们的深情。

王磊老人本可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远在山东的家人也几度要接他回家,但老人家倔强地选择留下,留在村子里,和乡亲们生活在一起。

“和乡亲们生活在一起”——老人家含着热泪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1960年王磊刚到通辽县茂林公社胜利屯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天晚上,村中有位老人带着刚煮熟的几枚鸡蛋来到王磊的住处,捧着鸡蛋亲切地对王磊说:“王书记,这是我攒的鸡蛋,你趁热吃吧。”

“大灾之年,这五个鸡蛋,可以救活一条人命!这哪是五个鸡蛋,这是老乡滚烫的心。”如今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磊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那一刻,草原流泪了,我的心也在哭泣。从此我把科尔沁看成是亲情、真情的父母之邦,从此我再也不愿离开这一方热土。”

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说:“记得王书记刚来的时候,看见有的农家穿不像穿、吃不像吃,就把自己的衣服一件一件地送给贫困户。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王书记带领我们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他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退休后的这些年,王磊一直生活在科尔沁区坤都庙村一处普通的农家院里,老人给这里起了个富有诗意的雅名“瘦园书屋”——三间红砖红瓦平房,房前是院墙围起的亩八分地的小园,一进门便是锅灶,里屋是土炕,炕上放着一张小方桌。

可是瘦园明明不“瘦”。在这一方小小的园地里,王磊资助、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文学爱好者。他把村里喜爱文学、书法、绘画的村民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以本村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和自己一起搞创作。一时,学文化、写诗编故事,蔚然成风,他还创作出近百篇诗歌、散文,编辑成《瘦园萍踪》《瘦园拾遗》和《瘦园对酒》等广为传诵。

熟悉王磊的人都知道,他从来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原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周双利曾撰文记录下王磊返乡后的情景:“当我到瘦园去看望他的时候,看见他那略显苍老的身子,依然坐在土炕上。灯下,他头发花白,行动很吃力,我的心一阵黯然。但他的精神依旧高昂,同我谈起他的瘦园藏书计划,还酝酿着新的编书打算。”

多年来,诗人王磊始终秉持着“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创作理念,这也是一位文艺界“老兵”最有力的心声。作为一名读书人、诗人,王磊一生都在追求人生至真至美的精神境界。“要做籽种入泥土,莫学浮根水上萍。”他在诗中表达着自己的赤子之心,用人生坚实的步履铿锵,抒写着一位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和家国情怀。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联盟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联盟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