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0282599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3-06-28 华声在线2430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立足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阶段特征,精准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九项重点工作。该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为未来我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定了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立足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阶段特征,精准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九项重点工作。该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为未来我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定了目标任务,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的密切关系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阶段,需要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科学把握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之间的关系,以深入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为抓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加快实现农业强国建设“五强”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根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必然选择。早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产量和增加值均居世界第一,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已经是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发展从要规模、数量向要质量、效率转变,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在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国际合作能力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体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强,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保障粮食的稳定安全供给;要求我国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要强,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不断提高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要求我国农业多功能拓展能力要强,在充分挖掘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在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多样功能价值;要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要求我国农业国际合作能力要强,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总体来看,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三农”工作作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远景目标,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阶段性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重要任务,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实施路径,构建起明确的目标指引、具体的战略部署和协同推进的路径。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乡村“五大振兴”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振兴能够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最直接的体现。通过聚焦聚力就业和增收,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乡村立足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有序开发农业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种属性功能,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业态价值,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研产销全产业链一体化中要效益。第二,人才振兴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有力的人才队伍,有效解决农村“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的问题。第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农业强国注入精神力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价值,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打好“文化牌”。第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承载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自然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第五,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充分发挥不同类型组织的乡村振兴功能,不断提高治理效能。


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仍面临着风险挑战,这决定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方面,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复杂而独特,驱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农业强国建设涉及群体规模大、行业多、领域广,区位发展资源禀赋差别巨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借鉴学习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有益经验,更要立足我国独特的国情农情,针对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挑战,积极探索农业强国建设的推进路径。


第一,高质量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综合性支撑。一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多措并举提高农业产业质量、增强农产品流通效率,强龙头企业、补链条短板、兴多元业态、强要素保障、树品牌意识,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二是通过“内培”与“外引”,最优化配置乡村人才资源。首先,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行动,培养农业强国建设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强化吸引各类乡村人才的优惠与扶持政策支撑,充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盘活乡村人力资本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插上“人才翅膀”。三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文明乡风中的思想价值、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焕发新时代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新气象。四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友好与经济发展共赢之路,以生态振兴促进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描绘乡村振兴的绿色形态。五是以人为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能力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稳步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二,全方位有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完成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善粮食产能提高机制。一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此外,还应深入挖掘粮食主产区之外其他类型土地的潜在产力。二是高质高效、有力有序推进种业振兴,既要加快突破种源科技攻关,又要扶优、做强、把好品种培育关,握紧攥牢吃饱饭、吃好饭的“金种子”。三是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完善、观念更新、责任考核等,全面完善粮食产能提高机制,系统协同推进粮食产能在高平台上的新突破。


第三,深层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一是坚持以实现脱贫群众增收就业为中心任务,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核心,以脱贫县为主体单位,以督导、压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责任为重要保障,以“监测对象找得准”“安全措施用得实”“风险消除效果好”为衡量标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精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目标的“三大转向”,即“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三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真抓实干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自觉遵循历史规律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农业强国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立足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以系统化思维、连贯性政策统筹布局农业强国建设。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联盟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联盟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