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小白”到远近闻名的家庭农场主,今年34岁的刘莉足足走了13年。农场里5600亩的土地一眼望不到头,每天脚踩着这方黑土地,刘莉从未怀疑过这条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之路。
返乡从事粮食生产创业的她,被许多人善意地称作“大熊猫”。因为漫漫返乡创业路,刘莉选择了最难、见效最慢、风险最大、利润最薄的粮食种植。粮食安全为“国之大者”,放眼山东乃至全国,像刘莉一样的年轻种粮人,主动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的选择愈显金贵。
屡败屡战青春荣光深深烙进大地
刘莉的现代化农场梦从屡屡碰壁中艰难起步。2010年,她带着钱上门流转村民土地时,没人相信这个“还没长大的丫头片子”能干成事。费尽口舌,刘莉只流转到38亩,这还是亲戚不忍打击其积极性,才勉强答应让她试种一年。
一番综合考察后,刘莉全部种了花生。不料,收获之际却遭遇连绵秋雨,黑粘土地无法机械收获,自己辛苦种的果实,刘莉一颗也不舍得丢,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把花生一个个从泥里抠出来。
“抠着抠着,我突然就蹲在地里哭了,连日的疲累、不甘、委屈等种种滋味,让我这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没经历过挫折的女孩子无所适从,创业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那段艰辛的启程之路,刘莉记忆犹新,她坦言,是家人、乡亲们的支持重新点燃了她的创业信心。
“大学生种地和普通农民种地的最大区别就是科学思维,需要不断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有了这次教训,刘莉铁了心要引进更好的品种。
不久后,刘莉引进了富硒黑花生种植和深加工技术,聘请专家实地指导,严格管理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彼时,当地持续干旱,农业用水极其困难,刘莉探索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节水30%以上,亩降低成本100元,亩增效益400元以上。
与此同时,刘莉的种小麦之路同样崎岖坎坷。
“第一年上来就赔了几万元,不想干了,觉得还不如上个班。”受挫的刘莉当时准备放弃,却被在大牟家镇农技站工作了几十年的父亲说了一通。从小到大,父亲没舍得对她说过一句重话,“当时可委屈了。最后还是在我爸的劝说下,才坚持下来”。
“大概第三年开始赚钱的吧,前几年都亏本。”刘莉记不清哪年开始,慢慢另辟新径,小麦不单单是卖粮食了。“我们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小麦繁种,一斤可以比市场价多卖一到两毛钱,一年大概能卖300万斤左右。”
坚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2014年开始,高密持续四五年大旱,三口井的水倒一口井里都不够用;又比如,那时候土地流转并不多,大多数人家都是种自己家的地,偶尔有不种的,也大多租给亲戚种……一个问题解决了,总有新的问题出现。
但刘莉不曾放弃。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无人机飞防技术……刘莉始终坚持更新种植技术。
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打着“二胎生女儿,让你儿女双全”的幌子,她还把在国企工作的老公“骗”回了家,“结果二胎又生了个儿子”,她笑言。
如今,当初的“丫头片子”已是占地5600亩农场的主人,年销售小麦良种200余万斤,花生良种20余万斤,实现经营收入1600万元以上。她还带动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帮助指导36户农民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
任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团委书记时,周发家就带着刘莉四处找资源、寻路子。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团潍坊市委副书记的他见证了刘莉事业的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她带领周边上万乡亲们科学种田、共同致富。
乡村需要更多“大熊猫”
仅在高密市,就有1242名像刘莉这样的乡村好青年,在不同领域,用梦想和拼搏谱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
这些好青年从哪里来?
“三荐兼顾是我们的秘诀。”团高密市委副书记曾繁昌介绍。
所谓“三荐”,即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依次通过村团组织提名、村“两委”集体研究、镇街团委考察审核、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张榜公示,让群众知道;人人可荐,既注重本地青年,也关注为本地乡村振兴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地青年;此外,鼓励不拘一格的毛遂自荐。
放眼山东省,选出的乡村好青年中,从事粮食种植的凤毛麟角,事实上,乡村需要更多和刘莉一样的“大熊猫”。
同样是13年前,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宋涛也将干事创业的舞台选在粮食种植领域。
2020年1月,宋涛注册了家庭农场,从事无公害水稻、小麦及小杂粮生产经营,选用优质高产的品种,运用新农业技术,小麦平均亩产550公斤,总产16.5万公斤。
不仅如此,他还选用优质抗性强的水稻种子,专用配方肥,省时省力费用减半的机械插秧,和水稻三控技术(控肥、控苗、控虫),还以此带动周围农户运用了农业新技术增效、增收,水稻亩产600公斤,总产36万公斤。
2020年,宋涛的家庭农场年产值98万元,净收入24万余元。去年,他申请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农场生产的富硒小麦面粉和富硒大米等农产品(6.720, -0.01, -0.15%)屡受消费者好评。宋涛也被评选为全市农业领域的“鸿雁人才”。
独木难以成林。2020年,宋涛参与组织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县级家庭农场协会——郯城县家庭农场协会,担任副会长。
3年来,他带领协会开展互帮互助、信息共享等协作服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40多场次,培训农民近千人次,解决10多项农业生产重大疑难问题;积极对接金融部门,为协会会员及农户争取贷款450多万元,解决了24户成员的资金短缺问题。
“去年以来,我们增强教育培训质效,围绕青年实际需求,整合各级各类涉农培训资源,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举办全市乡村好青年培训班、乡村好青年田间课堂等120余场次、覆盖好青年2.7万人次。”团临沂市委书记王宁介绍。
茁壮成长亟待各方助力
如今,刘莉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
“还是要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也挺多,很突出的一个就是土地流转的不稳定性。”让刘莉苦恼的是,虽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但是农户有可能在某一年把自己那块地要回去。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起诉?刘莉有些无奈,“乡里乡亲的,别人没有契约精神,真去告他,不符合现实情况”。
除了农户经常“反悔”,还让刘莉头疼的是,遇到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往往也不愿意接受村里协商调整土地位置。“我们能流转到手的土地,就不那么集中,可能出现‘插花地’。”
辛苦收获的小麦卖不了高价钱,也让刘莉很是发愁。去年涨了些,目前小麦价格又不到1.3元/斤了,和最高价格相比跌了两毛多。而她从事小麦种植这十几年,大多时间价格都基本在1.2元/斤左右。
“我们地处北纬36.6度小麦黄金产区,是产粮大镇,很多面粉厂都愿意来收购我们的小麦,大部分农户和种粮大户都是和我差不多,直接卖粮食,收益比较低。”刘莉表示,目前除了自身发展,还想带动大家一起发展。
这些年,刘莉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20多项荣誉称号。
肩膀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她感谢创业路上有像“娘家人”一样的团组织的陪伴和帮助:组织乡村好青年外出学习交流、帮助对接科研院所和相关资源……最让刘莉受益的是,农场快速发展,投资大、周期长,资金紧张时团组织的及时出现,“团委牵线联系了信用社,帮我快速办理贷款,还给予了优惠的利率”。
返乡这些年,刘莉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曾经想不到飞机能打农药,现在植保无人机遍地开花。不久前,刘莉获批了30亩地的设施农用地,准备建一个农业产业园区。但同时也有了新的难题——缺人,刘莉期待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人才加入。
这些年,刘莉也尝试过通过电商拓宽销路,但效果并不明显。“开了个淘宝店,因为不怎么懂,也没时间,佛系卖货,订单很少。”她计划,农业产业园秋天开始能陆续使用,准备把电商这块放入产业园板块里面。“现在这里年轻人很少,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不仅电商这块缺年轻人,其他也缺,目前这个困境不好破解。”
土地、农资、劳动成本高,也是宋涛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随着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开展,土地租赁费日益升高,租赁一亩地的价格普遍涨到900-1000元,好的地块最高达到每亩地1200元以上。”宋涛表示,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器具等大宗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至150元/天。与成本不断上涨相比,粮价却始终走稳,一直没有大幅上涨。
作为粮食种植户,普遍面临着自然、市场的双重风险。“规模化生产产量较大,粮食市场价格的轻微波动都会造成收益显著变化,加剧了对国家扶持政策的依赖性。”宋涛说。
宋涛的农场土地分布范围广泛,承包土地周边的农村小水利工程、粮食烘干仓储、基本道路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对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农药、环境友好型肥料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接触较少。他期待能够得到资金支持,用于新增粮食烘干设备、翻新储存厂房、租用晾晒场地。
2018年,团山东省委联合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深入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5年间,全省选树培养超18万名乡村好青年,团组织聚焦组织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赋能,全方位助力好青年成长。
如今,“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已写入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下一步,山东共青团将围绕“引、选、育、管、用”5个方面,既注重选树,更突出引育,既全面活跃“存量”,更持续做强“增量”,力争到2025年选树培养25万名乡村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