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对乡村有着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2004年,我到荆州市荆州区植物保护站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胶鞋、手套、草帽,是田间调查必备“三件套”。田间调查从水稻全生育期药效试验、观察记载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开始,烈日酷暑,身上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汗,脸晒黑了、晒出了斑,但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
2006年,我成为助理农艺师,担任荆州区植保站副站长,2013年,担任区植保站站长。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季节里,田间随处可见背着厚重喷雾器、打着赤脚施药的农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农活儿更省力。经过3年的创新探索、试验示范、实践推广,我开创了“农药械企业+专业化防治组织+合作社+农户”共建示范基地模式,联合开展推广绿色植保新技术、新器械集成应用,改变了以往农民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施药的局面。如今,荆州区拥有自走式喷杆喷雾器60多台、植保无人机100多架、牵引式高效植保机械510多套,高效植保机械化率达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灾害专业化防治,每年可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5.5万—7.2万吨左右。
2016年,由我主推的“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模式”“主要农作物害虫高效安全灯光诱杀关键技术推广与应用模式”分别荣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三等奖。示范区农户水稻平均减少用药成本22.75元/亩,平均减少用药1.5次,农药减量控害成效显著,亩增产25—50公斤,亩增收60—120元。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农业生产,有效实现了先进技术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助推了地区水稻生产高质量发展。荆州区先后列入全国水稻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县、全国杂草定点试验示范县。
我所在的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致力于农业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近年来,我们统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以乡土专家为主的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3支队伍,吸纳在校相关专业大学生,根据各地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组建荆州农技“三位一体”专家团队,以小分队形式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服务,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高效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