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新闻办介绍,9月2日,沪上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松江大米开镰收割,随着收割机忙碌穿梭,一颗颗籽粒饱满的“松早香1号”谷子被收入“囊”中。经过低温烘干、精选、加工等工序,新米二至三天后即可抢鲜上市。详见↓
今年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降水量也在合理范围内,水稻生长条件整体较好。加之水浆管理、平衡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应用,保障了优质稻“松早香1号”的产量和品质。
据介绍,松江近年来积极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实现了绿色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今年,松江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达65.2%,其中,早熟国庆稻品种“松早香1号”1.12万亩,中晚熟品种“松香粳1018”8.89万亩,覆盖了家庭农场671户。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签约带动面积达5.7万亩,带动家庭农场460户。通过统一生产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主打品牌、统一包装设计、统一营销价格和统一利益分配,实现了大米品质和附加值的全面提升。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背后,是松江始终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坚持以科技赋能,严格保护松江大米的生产环境,统一供给生产资料,不断创新生产过程的模式,提升对生产主体的服务。
生产环境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松江推出了全国首个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以此激发农民投入耕地保护工作热情。从松江区农委了解到,至去年底,全区共有418户家庭农场投保面积总计约7.1万亩。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较2016年提升6.8%(平均含量44.9克/千克),耕地质量等级从2.17提高至1.72,走在了全市前列。通过全面推广绿色生态生产技术,农药化肥年减量达2%以上,种植业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82%,农产品绿色认证率达47.3%,居全市第一。
在供给稻米生产资料方面,松江始终注重科技和创新元素,致力研发打造松江的农业“芯片”,自主选育出优质水稻品种“松早香1号”“松香粳1018”和“松香粳1855”,作为松江大米的专用品种。同时,健全农资服务,扩大农资连锁经营覆盖面,做好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到村送到户。
在松江家庭农场十六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创新发展和优化。在原有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基础上,探索形成了种养结合、机农结合、三位一体等多元化家庭农场模式。在全面推行“一茬一养”耕作制度,实现种田与养田两手抓的基础上,实施新“三三制”,即在养田阶段实施三分之一绿肥、三分之一深翻、三分之一休耕,既培肥了土壤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还体现在服务能力提升上。松江通过田间课堂、“小班化”培训、科技入户等方式,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200人。同时,建立了涵盖良种繁育、农机服务、农资配送、农技培训、稻米烘干加工等在内的一套高效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松江已拥有13个粮食烘干基地和6个大米加工基地,具备日均3200吨烘干量和每小时20吨加工能力的技术条件,可满足全区生产需求。
资料:松江区新闻办
(责编:严远、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