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第十一届全国媒体转基因报道研修班获悉,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科研试验田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11.6%。产业化试点充分证明了国产转基因作物的优良特性和发展潜力。
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相关处室负责同志表示,当前转基因产业化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各项政策频频出台,转基因安全评价、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农业植物品种命名等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标准规范等不断修改完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据了解,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科研试验田试点,2022年试点扩展至农户大田,2023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省20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
据介绍,产业化试点总的目标是验证大规模生产应用条件下转基因作物的优良特性,形成配套的生产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规范,实现“农民会种、政府会管、企业会推”,为建立规模化种植打下基础。总体看,试点进展比较顺利、成效明显,符合预期。今年各试点地转基因作物整体长势良好,目前已陆续进入收获阶段。下一步,将按照试点工作总体安排,瞄准关键节点,加强分类指导,确保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许智宏院士在《从植物驯化到生物育种技术》报告中回顾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满足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任重道远,而包括转基因技术的现代生物育种已是农业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的生物技术育种曾走在国际前列,但产业化发展明显滞后。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独立完整的生物育种研发体系,已拥有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耐盐、营养品质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棉花、水稻、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勇在《大豆生物育种研发应用进展》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大豆生物育种的研发情况及其产业化试点的效果。经过多年研发,我国已自主培育出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大田试种显示,种植转基因大豆可实现杂草防除高效化和轻简化,节本增效优势明显,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有利于大豆、玉米合理轮作,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王友华以《加快农业生物育种研发 加速实现种源自主可控》为题,介绍了发展农业生物育种重大意义及全球生物育种应用发展的情况。他表示,目前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节本增效显著,生态环境友好,种植技术体系已进一步成熟,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应用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常规化种植条件基本成熟。他同时认为针对公众的转基因科学普及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相关部门机构共同努力带领公众科学理性认识转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