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稻浪滚滚,瓜果飘香的金秋十月,3万多种参展产品,7000多家主体、2万多个海内外客商汇聚在安徽合肥,共同开启2023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此次农交会以“生态·品牌·开放·创新”为主题,旨在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升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水平,增进市场主体交流合作,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农人”在这里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各地又是如何发展农业品牌的?记者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从地方特产到道地美食
“皖美农品”各出奇招
“如果您来淮北,我会做一桌‘淮优’农品宴招待大家,先泡上两壶好茶,配上百善镇孙猴牌无糖饼干的茶点,四大主菜有浍河鲤鱼做成的濉水红鲤……”在农交会开幕前夕的“塑品牌、招项目、促融合”市长推介会上,淮北市副市长陈英用一桌好菜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作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淮优”在全市目前共有粮油类、果蔬类、畜禽类、水产类、初加工类等5大类100个生产主体,174个产品。记者发现,推介会上还有淮南市的淮畔良品、滁州定远县的定有良才等市县级区域公用品牌,安徽“皖美农品”的队伍日益庞大。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理集群品牌出现在人们视野。不同于某一单品的集合,地理集群品牌天然就拥有更强大的合力,能超越农产品成为某一区域的形象名片。但同时,地理集群品牌在同时囊括众多品类农产品的同时,管理和营销也是必须面对的难题。
据淮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以来,当地成立了“淮优”农产品蔬菜产业、葡萄产业、桃产业、渔业、甘薯产业等5个协会,并通过协会,严格制定生产规程,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淮优”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从地方特产到道地美食,通过不断创新营销,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价值链才是解题之道。
走进淮南展区,一股牛肉香伴随着轻微的药香袭来,淮南牛肉汤展台前围满了闻香而来的市民。用牛肉、牛骨和各种香料熬制汤底,加入豆皮、粉丝等配料,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的张瑞峰一边煮一边介绍,“作为地理标志农产品,我们八公山的豆腐口感嫩滑、有韧劲、不易碎,还能当饺子皮。”
作为淮南名小吃,当地企业在传统制作工艺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创新,从1.0版本的方便冲泡型牛肉汤发展到现在3.0版本的冷冻保鲜型淮南牛肉汤,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给消费者留下味觉记忆,才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从同台竞技到交流合作
预制菜品牌崭露头角
对采购商们来说,农交会是擦亮眼睛选好品的绝佳机会。
“我就要他们家的米,因为我得给我们的顾客提供最好、最健康的食品。”从江苏徐州来的姚先生刚在蚌埠馆的八珍坊采购了一批白莲坡贡米。一旁八珍坊销售经理潘秀华正在操作直播设备,展台前没有人的时候就在手机上直播推销自家产品,为了方便,她还把店铺二维码印在衣服上,转身指着后背说,“扫这里就能看到我们的店铺抖音号。”
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借助此次农交会平台,各地共招商项目891个,总投资金额2079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12.3%。
交易合作是采购商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肯定,而开放交流也是农交会为参展商们把握市场行情所提供的重要渠道。
“不好意思我们今年的黄山楂已经都被订完了,您可以加一下联系方式订明年的。”天津蓟州区楠山御林农场主段雪林对想要订购黄山楂的采购商说。
对于参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多少次展会的段雪林来说,他的主要目的不是卖产品,而是学技术。已经逛完整个展会的他,加了两个合作社的微信,打算把别人种出来的梨带回去研究研究,“搞农业就得不断探索,不学点技术怎么进步呢?”段雪林说。
要说这次农交会“最香”的展馆。还得是2号馆预制菜展区。避风塘炒蟹、三色藜麦窝包、免切桂花糕、黄金咸蛋卷……市民们站在现场制作的预制菜前挪不动脚。来自福建漳州的欣美泰公司已在预制菜行业深耕多年,针对不同的产品打造了不同的品牌协同发展,目前已有面点、香肠、春卷三大品类的品牌主营业务。
“我们有10个蔬菜种植基地,保证全年都有产出,春卷皮也是独家制作的网孔状,能迅速升温,保持酥脆的口感,一吃就能尝出区别。”说起主打产品春卷,负责人徐传虎很是自豪,第一次碰上有专门的预制菜展区,他希望通过这次农交会遇上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近年来,预制菜的快速发展在为消费者提供更方便的选择的同时,也让很多特色美食有了出圈的机会。臭鳜鱼、刀板香……徽菜队伍里的“C位”向来竞争激烈,拥有原料生产优势和精良制作技艺的安徽省持续布局预制菜“风口”,加快链条完善、规模发展、品质提升、品牌塑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安徽样板先行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