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1953年,国营黄羊河机械化农场在甘肃省武威市创立,翻开了甘肃农垦创业的第一页。在戈壁、荒滩、盐碱地上,第一代创业者开渠引水、开荒耕田,引导农民走经营集体化、生产科学化、耕作机械化的社会主义大农业道路。
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强、产业化体系全,是甘肃农垦的独特优势,也是其作为国家粮食生产中坚力量、全省农业发展先行者的底气所在。70年砥砺前行,甘肃农垦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并举,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二级企业26家,主要分布在甘肃省10个市州、30个县(市、区),资产总额230多亿元。垦区年播种面积115万亩,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农产品超145万吨。
发展粮油种植、畜牧养殖、食品加工、酿酒医药、现代制种、农业服务等产业,红酒、乳品、啤酒、医药、辣椒、马铃薯、食葵等产业优势明显。
培育3个国家级、1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控股亚盛集团、莫高股份、庄园牧场三家上市公司;打造“莫高”“黄羊河”“条山”“普安康”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25个省级著名商标。
“将农垦集团建设成为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和最具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打造全省新型循环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型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和农业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锚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战略目标,甘肃农垦精心谋划“路线图”。
“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产业、项目为牵引,以改革、科技为驱动,构建产融结合、结构合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农垦,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上争当先锋,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争挑大梁,在引领乡村振兴上争当表率。”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懿笃说。
以“三大一化”“三统一化”为抓手
——发挥农垦规模化、组织化优势,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条山农场,收获机正在宽阔笔直的大条田里忙碌,把“大西洋马铃薯”翻到地面。农民们三五成群,将马铃薯捡拾装袋。
“每亩产量可达到3.2吨。年初我们和百事(中国)公司签订订单,每吨马铃薯能卖到1600元。”甘肃条山农工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经理焦慧元说。
“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水)相连”,这是甘肃农垦人对大条田的形象描述。“大条田”不仅面积大,更是高标准建设的农田。条山农场购置大型农机具260台(套),农机总动力6225千瓦,大农机配套作业率100%,大田作物耕种机械化率100%,收获机械化率90%以上。耕地全部装备了滴灌,大田作物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覆盖。节水效率有多高?种一亩地,普通农民需要600-700方水,农场只需要300方水。
焦慧元告诉记者,过去条山农场采取“以包代管”的家庭农场式分散经营。“分散种植导致作物品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标准化。同时,职工长期不接触生产一线,造成技术人才短缺,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2012年,条山农场全面实行土地、农资、农产品统一经营,2014年成立马铃薯产业事业部,招募专业人才60余人,实行项目化团队管理。
劳动效率一下提高了:人均管理土地面积由40亩提高到1000亩以上,每亩利润由几十到100多元增长到1000元以上;土地资源集中调度,新项目、新技术、新模式能够顺利推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示范带动农民每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
这是甘肃农垦“三大一化”(建设大条田、装备大农机、培育大产业、水肥一体化)和“三统一化”(土地统一经营、农资统一经营、农产品统一经营、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的缩影。目前,甘肃农垦统一经营面积达70万亩,生产资料统购统销、农产品统一销售达到90%,出台苜蓿、玉米等66个作物标准化栽培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模式化栽培。以此为抓手,甘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建设加速推进。
甘肃农垦集团运营管理部部长郭守斌介绍:“近年来,甘肃农垦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种植领域形成以马铃薯和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以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的饲料作物、以食葵和辣椒等为主的经济作物三大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