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畜牧业大市,南充的数据颇为亮眼:全市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1852个、非猪畜禽规模养殖场467个,数量全省第一;生猪出栏量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南充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最大商品仔猪生产基地”规模持续壮大,全省“生猪第一大市”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9.2%
实行标准化、智能化养殖的阆中市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河楼养殖场,现存栏生猪43000头,无论何时去参观,都可以看到场内一排排圈舍干净整洁,种猪、育肥猪、仔猪分开圈养。
南充的畜禽养殖已普遍实现规模化。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1852个、非猪畜禽规模养殖场467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2023年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9.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随着规模养殖总量逐年攀升,我市畜禽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对比2019年,2023年生猪出栏量从415.7万头增长到618.2万头,增幅达48.7%,生猪出栏量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肉牛出栏量从12.2万头增长到14.2万头,增幅达16.4%;禽蛋产量从22.06万吨增长到25.83万吨,增幅达17.1%。今年上半年预计出栏生猪300万头、牛羊82万头(只)、家禽2810万羽,禽蛋产量13.8万吨。
规模化养殖的龙头带动作用也越发明显。日前,在高坪区走马镇鲁家堰村一组,南充鸿兴木易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远兵正在考察扩建养猪场的场地。在杨远兵的养猪场建设前期,温氏公司派来了专业人员帮助选址、设计、跟进养猪场的建设进度。“现有存栏2500头左右,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弱,与温氏合作,实现抱团发展,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杨远兵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准备再扩建能存栏2400头的养猪场,继续为温氏公司托养生猪。”
阆中市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河楼养殖场。
南充大力培育天兆等本土龙头企业,积极招引温氏、大北农、新希望等10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建成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24个、年产能近300万头。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温氏等龙头企业与1000余个规模猪场合作,代养生猪200余万头,切实解决了中小养殖户怕亏损、不敢养问题,保障了养殖收益,稳住了发展信心。
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全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南充也积极为畜牧业发展引入现代技术,大力推进养殖场标准化和现代化改造提升。
近日,嘉陵区大通镇大沟头村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核心育种场内,一头头种猪在悠闲地吃饲料。据了解,目前这里的种猪和仔猪总存栏量达3000头,在数字农业和智慧化养猪设备加持下,仅20名一线饲养员就能把核心育种场管理得井井有条。
这里采用的是天兆猪业“余氏5.0版”楼房养猪模式,通过安装精准环境控制传感器、背膘测定仪等智能化数据采集设备,自动采集生猪数据,并通过猪场的智能管理系统,汇总形成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疾病监测、育种管理等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育种方案。目前,天兆猪业把这套管理平台在嘉陵区的龙池猪场、大观猪场等进行应用,同时,通过全公司联网的“综合安防管理平台”,甚至在重庆的总部,都能通过大屏幕随时观察猪场情况。
通过推进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等设施设备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生猪产业现代化进程,目前南充已成功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99个(部级7个、省级92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猪场全面实现自动供料供水和智能环境控制。
南充还全力实施肉用畜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按照“高效、低耗、低排、智能化控制”原则,大力推广自动饲喂、智能环控等设施设备和母猪批次化生产、低蛋白日粮配方等先进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建立科技到场服务模式
日前,在嘉陵区李渡镇东方井村,金鑫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中军收到了一份包含生物安全防护药品和技术手册的“礼包”,“送礼”的就是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畜牧产业人才分联盟的专家服务团。张中军是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也是专家服务团联系的科技示范户,他的养殖场带动当地散户养殖生猪1000余头。
据了解,南充成立了乡村振兴人才产业发展联盟畜牧产业分联盟,102个专家服务团采取“市级巡回、县级包片、乡级蹲点”机制,积极指导养殖场降本增效、高效防疫,并建立“规模养殖场一场一专家,重点村一村一团队”的科技到场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已派出技术人员开展圈舍清洗消毒、病毒采样监测、养殖技术培训1300人次,为散养户组织协调猪源30万余头。
政策保障方面,南充在用好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超额出栏生猪奖补等中省资金基础上,今年又落实市级支农资金500万元、县级统筹涉农资金1200万元用于支持畜禽产业发展。
畜牧业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为此南充积极推广生猪商业补充保险,协助中国工商银行开展养殖贷款入场办贷服务,切实解决养殖场(户)资金困难,提振养殖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