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拥有天然草原总面积1.89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1.79亿亩,牲畜存栏量常年稳定在577万头(只、匹)左右,畜牧业总产值位居全区第二位。日喀则不仅是牧业大市,更是我区农牧业发展名副其实的“压舱石”,在全区的地位无可替代。
为持续发展壮大农区畜牧业,巩固全区最重要的农区畜牧业生产地位,近年来,日喀则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推广中心畜技站(以下简称“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始终坚持推广黄牛改良、牦牛经济杂交等重要技术,以牲畜改良为切入点,强化畜牧业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水平,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牲畜良种覆盖率,为持续推动畜牧业“调结构、腾空间、转方式、提效能”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走出了一条以牲畜改良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之路。
提升牲畜品种生产性能
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始终坚持把牲畜改良工作作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牲畜良种繁育与技术推广为己任,持续改进牲畜选育、繁殖、饲养和管理等环节,不断提高牲畜品质和畜产品产量。
在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接续努力下,以娟姗奶牛、荷斯坦奶牛为主导优良品种,通过积极推广黄牛冻配、牦牛经济杂交等技术,推动当前全市改良黄牛存栏量达到7.77万头,黄牛良种覆盖率达到46%。
据介绍,目前,日喀则市逐步形成了以娟姗牛、荷斯坦为主导的优良品种,其改良后代在生长速度、繁殖率、适应性以及生产性能等各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当地个体小、毛色杂乱的土杂牛每天每头3-5斤的产奶量,经改良后的后代每天产奶量约提升4-6倍,可达到每天每头18-20斤的产量,有效提升了黄牛个体产奶性能,大幅增加了产奶量。
“十四五”以来,通过中央资金的大力支持,日喀则市每年可用于黄牛冻配改良、牦牛经济杂交扶持资金达到900万元左右。每年开展黄牛冻配6万头以上,去年全市奶产量达14.75万吨,年增幅达到7.4%,今年预计更高,为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牦牛是高原特有的物种,素有“高原之舟”的美誉。日喀则市在牦牛经济杂交上,通过冻配技术,利用当地犏牛资源发展雅江雪牛肉牛养殖业,从而拓宽本地牛肉来源渠道,改善当前日喀则市牛羊季节性出栏不够,牦牛肉生产周期长、个体产量不高的实际情况。在推广过程中,雅江雪牛表现出生长速度快等良种优势,每头日增重达到550克以上,较当地土杂牛(日增重50克)增长了10倍以上,为全市牛肉产量的有效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群众养殖技术作为牲畜改良工作的基础,抓紧抓实培训基地、实用人才等基础,积极引导群众改变观念,为畜牧改良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地方财政、援藏等多渠道资金支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软硬件水平,将位于萨迦县扯休乡近3000亩的基地,打造成为集牲畜改良、养殖技术展示、人员培训、技术实操等为一体的畜牧业综合技术实训基地。
——加强与自治区畜牧总站、各冻精供应商沟通协调,依托上级部门的技术优势,定期组织农牧民群众、基层繁殖员进行培训,普及牲畜品种改良繁育技术、饲养管理等重要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养殖技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培训县乡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100人次以上,农牧民群众1000人次以上。
——选择群众易于接受、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质种畜冻精,通过良好的繁殖计划和饲养管理,向农牧民群众推广良种的使用,通过引导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牲畜改良工作的顺利展开。
促进牲畜品种改良
次仁塔杰是康马县雄章乡青卓村基层繁殖员,负责雄章乡区域的冻配工作,从事配种工作近8年。去年,次仁塔杰配种黄牛74头、牦牛经济杂交233头,综合受胎率达90%左右,享受黄改配种、牦杂配种、产犊奖励等政府补贴,共计收入4.455万元。
“我们要通过自身努力,以传统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方式,为养殖业插上科学的翅膀,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自己也实现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就业。”次仁塔杰说。
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原市种畜站、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始终把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奋斗的目标,鼓励群众创办养殖合作社,引导群众参与畜牧品种改良工作,涌现出了一批畜牧服务业从业群众,为牧民群众增收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努力搭建起农牧民群众增收、产业增效发展平台。
此外,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良种繁育技术普及程度不够、部分群众对良种改良认识不足、改良后代养殖技术跟不上等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良种改良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提高基层繁殖员繁殖技术和新型职业农牧民(合作社理事长)的养殖技能和良种繁育技术水平,在更多区域建立良种示范点,展示良种改良的成果,提高群众的认识和参与度,持续推进牲畜改良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日喀则市农研中心畜技站负责人表示,市农研中心畜技站将奋发努力、不断拼搏,持续推进日喀则牲畜改良工作,推动全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