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世界公认的农牧业发展“黄金产业带”,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畜产品供应基地。
近年来,除了发展传统的种植与畜牧等农牧产业,赤峰市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不断打造特色拳头产品,持续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力促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破圈出道”。
“我们围绕特色品种和优势产业,抓好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敖汉小米’‘赤峰绿豆’‘赤峰荞麦’‘昭乌达肉羊’‘牛家营桔梗’‘巴林左旗笤帚苗’等品牌,发展特色产业,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赤峰市农牧局局长比其格图说。
药材种植开辟增收新渠道
冬日阳光正好,驱车行驶在赤峰市喀喇沁旗,远处的山脉层峦叠嶂。记者来到牛家营子镇牛家营子村,村党支部书记徐福东热情地端出热茶,屋内空气中瞬间弥漫着淡淡的药茶香。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就是种药的,年轻时不懂,以为药材就是随便种种,后来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还有如何选择合适的药材品种。”年逾花甲的徐福东说,他见证了喀喇沁旗药材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他也算是半个“土专家”,“自己这些年到处去学药材种植技术,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带着村民们一起科学种植,现在周边地区几百亩的北沙参、桔梗等药材都是我带动种起来的。”
近几年,全国中药材(蒙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接连在喀喇沁旗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常驻于此。“现在我们当地的药材种植已经形成规模,产业从产到销形成了闭环,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徐福东一脸自豪地说。
徐福东介绍,牛家营子村仅一个药材种植合作社在旺季时用工就达五六百人次,每亩药田至少收入5000元,药材种植业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目前,牛家营子镇已拥有药材种子生产企业和合作社87家,建设规模化种子种苗基地2.98万亩,年产药材种子30万斤,繁育种苗年均2.5万吨,形成了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研发技术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
牛家营子镇在农田里种植药材,喀喇沁旗美林镇则在林下种植药材。“我们坐拥5.5万亩耕地与70万亩广袤林海,森林覆盖率高达86%,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近10亿元,人均拥有林地达20亩之多。这片自然的馈赠,为美林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林镇镇长张明旭介绍。
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一望无际的森林早已覆盖上一层白雪。雪层之下,柴胡、苍术、白鲜皮等多年生的中药材作物埋藏其中,静待春天的到来。地表的冰雪和枯叶,是这些药材来年开枝发芽的最好养料。
“我们立足林场实际,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盘活利用林下空间,积极探索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借‘绿’生‘金’。”旺业甸实验林场副场长马成功介绍,该林场本年度完成了天麻、紫灵芝、毛慈菇等8个品种优质名贵中药材的引进和苗木培育,这种本土化育苗的方式让群众看到这些新品种引进的可行性。
目前,喀喇沁旗药材种植面积15.8万亩,500亩以上种植基地达到77个,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50余万亩,同28个省份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综合产值近40亿元。
牧草产业释放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冬天的阿鲁科尔沁草原一片静谧,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巴彦温都尔嘎查,冷风阵阵。冬季草原没多少草,牛羊要过冬,饲草料便是关键,而牧民巴彦宝力高家的60头牛却不缺饲草料,原来他家今年种了500多亩苜蓿草。“今年我家牧草产量达到了亩产800公斤以上,打草打了两茬,第一茬全部卖掉了,挣了40多万元,第二茬为牛群过冬储存了起来。”巴彦宝力高说。
在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产业正逐步拓展、稳定发展,从苜蓿草、燕麦草种植,到草颗粒深加工,再到规模化肉牛养殖,“种养结合、以种促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早些年,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的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却因连年干旱和过度放牧而严重沙化退化。为保护这片草原,阿鲁科尔沁旗采取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多种政策,同时积极探索寻找拯救沙化草原的良方。2008年,全旗第一个沙地节水灌溉紫花苜蓿种植试验成功,随后吸引国内外知名牧草企业纷至沓来,现在当地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
小小牧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牧草种植核心区的绍根镇、巴拉奇如德苏木,各嘎查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村强民富作用,深挖牧草种植带富潜能,积极引导农牧民通过草牧场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务工等多元方式致富增收,800多户农牧民通过牧草种植,户均增收2万元左右。
巴彦宝力高所在的嘎查就在牧草种植核心区,当地成立牧草种植合作社,种植6700亩苜蓿和燕麦草,平均亩产量达到800至900公斤。
“种植优质牧草不仅改善了沙化的草场,牲畜也有了‘口粮’。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牲畜长膘也快。”巴彦宝力高笑道。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休养,曾经的沙化草原恢复了生机。阿鲁科尔沁旗牧草种植核心区植被覆盖率增长到如今的90%以上,全旗优质牧草种植单位产值较天然草场提高20多倍,单位草场载畜量增加60多倍,年产干草65万吨,占国内年优质商品草供应总量的1/6,产值12亿元。
“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常能在草原看到狐狸、野兔等动物,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绍根镇党委书记朝伦巴根说。
目前已有2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阿鲁科尔沁旗从事牧草种植和草产品深加工,让这里成为国内乳业龙头企业重要的饲草供应基地。阿鲁科尔沁旗草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苏胜坤介绍:“鲜美的牧草引来众多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奶牛存栏达到3.6万头,年产鲜奶25万吨。明年7月,飞鹤阿鲁科尔沁智能产业园将投产运营,届时年可处理鲜奶30万吨。”
葵花产业结出致富“金瓜子”
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万亩葵花加工示范基地,高科技色选机正精准地将收获好的葵花籽按色泽分级。经过质检、包装等流程,一袋袋颗粒饱满的“金瓜子”如小山般堆叠,满载葵花籽的货车缓缓驶出,运往全国各地。
巴林右旗作为北方重要葵花种植基地,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旗积极推进土地整合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成功实现了葵花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一体化运作,构建葵花产业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新格局。
宝日勿苏镇地处西拉木伦河下游,境内分布着许多盐碱地,近年来,巴林右旗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对盐碱地进行根本性治理,让荒芜的土地变成丰收的葵花田。
“葵花比较耐盐碱,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经过有机肥治理后的盐碱地,所产的葵花籽籽粒饱满、品质上乘,很受欢迎。今年我种了1000多亩葵花,每亩能挣七八百元。”宝日勿苏镇新井村村民张利民说。
如今,当地正致力于延长葵花产业链,让优质的小瓜子就地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我们要让葵花籽既产得出,也卖得好。”内蒙古田园稻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永坤说,今年底,该公司在京蒙帮扶资金扶持下,新建了一条葵花炒货产业生产线。
在此基础上,巴林右旗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促产。到了葵花丰收时节,游客们可以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与激昂的歌声交织中,踏着欢快的节奏,漫步在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葵花田中。“我们以花为媒,连续多年以葵花节形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搭建桥梁,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特色农业同步推进,塑造有‘里’有‘面’的生态宜居新乡村。”巴林右旗农牧局副局长聂贵龙说。
如今,葵花产业已成为巴林右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金色名片”。2024年,全旗葵花种植面积达到12.07万亩,总产量3.23万吨,产值在4.8亿元以上。
“近年来,巴林右旗以完善葵花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对葵花产业进行全产业链谋划,夯实种植链、完善技术链、拉长价值链,因地制宜统筹区域葵花产业布局,竭力打造集观赏、食用、采摘为一体的新型葵花产业链,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巴林右旗农牧局局长图门乌力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