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全党全国之力推进民族种业振兴的坚定决心,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民族种业振兴的规律性认识,更赋予了新时代农业大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民族种业振兴是新时代科技兴农的原动力
首先,从本源来看,种源安全直接关乎国家安全。农为邦之本,种为农之先。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命根子”,更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芯片”,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体系中处于源头性、先导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科技兴农,种业先行;种业振兴,安全第一。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种源安全是“国之大者”“国之重器”,是切实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基石,也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立足新时代,必须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推进民族种业振兴,切实守住种源安全这根农业生命线,从而为科技兴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其次,从现实来看,种业“卡脖子”难题亟待破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既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相比,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比较脆弱,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在于种业发展基础不牢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种业核心技术原创性不足,育种产业化体系不健全。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当今整个国际种业市场仍被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在日益激烈、变幻莫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我国的种业安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亟需我们全力以赴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坚决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
再者,从发展来看,种业振兴能有效支撑乡村振兴。一粒种子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种业的创新能够创造一个奇迹。现代农业竞争首先是种源竞争、种业竞争,种业科技创新是整体提升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支撑。对标对表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到2035年要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要全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未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的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源头和基础在种业,根本和长远也在种业,希望和动力还在种业。只有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切实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农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持续地支撑农业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种业振兴与农业大学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方面,推进民族种业振兴是农业大学发展的新使命。民族种业振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奠基工程,也是一项着眼大局、决胜未来的战略任务,更是一个充满挑战、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需要凝聚包括政策、科技、人才在内的多方面力量。农业大学作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理应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切实担负起推进民族种业振兴的时代新使命。其一,农业大学要切实当好民族种业振兴的理论智库,紧扣民族种业振兴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推出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智库成果,为民族种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二,农业大学要切实当好民族种业振兴的创新工厂,瞄准民众种业振兴短板进行集中科研攻关,努力实现在种业原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民族种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其三,农业大学要切实当好民族种业振兴的人才基地,适应民族种业振兴需求,加快培养专业化、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现代种业人才,为民族种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另一方面,推进民族种业振兴是农业大学发展的新机遇。民族种业振兴是“国之大计”,意味着国家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对种业发展规划部署,投入扶持;民族种业振兴也是“创新之举”,必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催生新领域、新平台、新技术、新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民族种业振兴将为新时代农业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的新机遇。其一,民族种业振兴将有助于农业大学进一步做强农业特色学科,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彰显中国特色、领先国际水平、支撑“三农”发展的现代种业学科群,同时带动其他相关农业学科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跨越发展,从而凸显农业大学独特而鲜明的学科优势;其二,民族种业振兴将有益于农业大学进一步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切实把“种源安全”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全过程地融入农业学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和升华他们的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科技自信、创新精神、民族志气和责任担当,从而提振农业大学培养卓越农业人才的精气神;其三,民族种业振兴将有利于农业大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更高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全方位、多渠道参与民族种业振兴计划,以新理念、新平台、新模式、新技术,直接服务并持续助力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从而提升农业大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度。
在民族种业振兴中展现农业大学的新作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加快推进民族种业振兴对于农业大学来说,既义不容辞又刻不容缓,这需要农业大学立足根本、立足长远,恪守初心和使命,在民族种业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展现新作为。
第一,坚持人才为本,在聚才育才上取得新成效。民族种业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大学要努力担负起种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以高起点、高标准研究、制订、实施种业人才专项计划,既要创新机制,汇聚整合种业高端人才资源,充分利用好各类高层次平台,培育构建一流的种业学科团队;又要加大力度,优先建构种业类相关学科专业,按照专业化、国际化、多样化、一体化的思路,精心培养技术型、经营型、管理型等多种类型的现代种业卓越人才,使农业大学真正成为民族种业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宝库。
第二,坚持创新为要,在科技攻关上实现新突破。民族种业振兴,科技是核心。农业大学要努力担当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使命,把握世界和中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种业发展的大势,瞄准国际现代种业的科技前沿,锁定民族种业振兴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按照统筹谋划、扬长补短、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切实加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力度,充分整合校内外的科技力量,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断推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标志性、示范性的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破解种业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积极抢占国际种业科技的制高点和话语权,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种业振兴、维护种源安全。
第三,坚持文化为根,在传承传播上激发新能量。民族种业振兴,文化是动力。农业大学要努力写好中国种业文化传承传播的文章,把种业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和方法,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深度挖掘、深入总结和深刻阐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明其文化渊源、历史地位、鲜明特色、时代意蕴、当代价值和国际意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平台,面向大中小学生乃至社会大众切实讲好中国种业文化发展的经典故事,依托农业大学所在区域丰富多样的种业文化资源,积极培育红色种业文化、绿色种业文化、金色种业文化等特色文化名片,为民族种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