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总访问量:130570846
 

“稻渔共作”践行绿色农业

   2025-04-16 长春发布1580
核心提示:春回大地,农事正忙。位于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的稻渔科技小院抢抓农时,与水稻育苗同步开展30余万尾小龙虾苗培育,标志着当地“稻

春回大地,农事正忙。位于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的稻渔科技小院抢抓农时,与水稻育苗同步开展30余万尾小龙虾苗培育,标志着当地“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进入关键阶段。目前,水稻苗与小龙虾苗状态良好,科技支撑下的绿色农业实践稳步推进。

作为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与水产综合种养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稻渔科技小院依托公主岭市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4月初启动水稻育苗。小院科研团队通过大棚控温和基质化育苗技术,确保稻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稻苗已进入“一叶一心”阶段,叶色翠绿、根系健壮,为5月中下旬机械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完善“水稻+水产”立体种养链条,小院科研团队专程接收经航空运输的优质小龙虾苗30余万尾。小院科研团队成员吉林农业大学学生王文进说,目前,虾苗喂养于大棚水池中,科研团队通过水温调控、饵料配比等技术,确保虾苗顺利度过适应期。当前监测数据显示,虾苗活跃度与摄食状态良好,将与水稻生长形成良性互动。

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秋举表示,科研团队全程参与生产实践,通过实时记录水稻与虾苗生长数据,验证“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模式的综合效益。“小龙虾放养可有效疏松土壤、抑制杂草,其排泄物作为天然肥料,能有效减少水稻种植的化肥使用量;水稻则为小龙虾提供遮阴避害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利用系统。据测算,“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较传统种植每亩增收800元,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

目前,小院科研团队正密切监测水池动态,计划根据苗情开展精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随着气温逐步回升,虾苗逐渐适应当地气候,稻苗将于本月下旬进入移栽前炼苗阶段。这一科技创新实践,为东北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助力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实施。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51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51头条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供应(产品)发布流程  |  交易规则  |  注册流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鲁ICP备190634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