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和防洪防汛安全
知识宣传的紧急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委,万盛经开区农林局,高新区改革发展局,有关直属单位:
8月中旬以来,我市持续降雨天气增加,特别是近日部分区县接连发生地质灾害。为加强农村地区地质灾害放范和防洪防汛安全宣传,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民群众生命安全,按照近期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要求,我委整理了《地质灾害防范知识》《防洪防汛安全知识》,现转发你们。请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发放、推送。
联系人及电话:市农业农村委安监处 黄政89133109 13983258785传真:89133704
附件:1.《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2.《防洪防汛安全知识》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8月30日
附件1
地质灾害防范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 40 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25 次,造成 163人死亡, 55 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 6906 万元。1991 年 9 月 23 日 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 1800万m3 , 造成 216 人死亡。1989 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 221 人死亡。
3.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4.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5.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6.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7.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8.泥石流的特征及活动特点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其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活动特点是:高速、突发、周期复活、链生和群发性,其破坏方式有淤埋、冲毁、堵河阻水和弯道爬高、超高危害(如1979年四川雅安、1984年云南东川泥石流死亡人数各为100多人)。
9.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毁坏土地、房屋、道路、桥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如1979年金温铁路100公里处边坡岩体崩塌,造成旅客列车四节车厢出轨。永嘉县罗东乡若岙底村因受9909号台风暴雨影响,引发山体滑坡,毁房42间,造成17人死亡。
10.地面塌陷的类型及特点
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11.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12.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13.发现地质灾害应如何报告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应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附件2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
一、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应对暴雨山洪
暴雨洪水发生前:(1)要避免在低洼地带、山体滑坡威胁区域活动。每年夏初要对房前屋后进行检查,留心附近地质变化,看是否有危险迹象。(2)要熟悉周围环境,自备必要的防水、排水设施,如帆布、编织袋、沙石、木板、抽水泵等。注意收听当地气象防汛部门的预报。特别是人群密集区要及时做好人员疏导转移等工作。
暴雨洪水发生后:(1)发现重大征兆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重视,争取控制灾害发展和救援。(2)在紧急情况下,头脑冷静,行动快速,果断放弃。暴雨洪水突发性强,陡涨陡落,持续时间短。当发现河道涨水,要迅速撤离,不可麻痹迟疑。汛期河道涨洪时,千万不要强行过河,要耐心等河水退了以后过河,或长距离绕行过河。(3)在发生暴雨洪水时,行人避雨要远离高压线路、电器设备等危险区域,雷雨时要关闭手机。(4)及时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等紧急救护等。
二、防洪防汛安全知识——暴雨来临时采取防范措施
(1)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2)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3)不要走地下通道或高架桥下面的通道。
(4)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
(5)在山地如发现水流湍急、混浊及夹杂泥沙时,可能是山洪爆发的前兆,应离开溪涧或河道。
(6)暴雨中开车应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注意预防山洪,避开积水和塌方路段。
(7)注意街上电力设施,如有电线滑落,即刻远离并马上报告电力部门。
(8)如住所可能出现严重水淹,应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
(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110求救。
三、防洪防汛安全小常识
1、 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常会出现打雷闪电、大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2、 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3、 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了解掌握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不到易发生山洪(河溪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
5、 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
6、 不到溪、河、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
7、 需过溪河要找桥梁通过。不要涉水过抗、过溪、过河,更不要冒险抢渡溪河。
8、 不到小溪、河流等水域捕鱼玩耍。
9、 遇到灾害性天气尽量不外出,已出门在外的要寻找安全的地带避灾自护。
10、 要熟记学校应急信号,应急转移路线和地点,需紧急转移时,要听从学校统一指挥,及时有序地安全转移。
11、 途中遇险时,不必惊惶失错,应迅速进行避险自救或寻找求助求救的办法,不能冒险行事。
四、洪水暴发时的自救方法
洪水灾害中如何原地待救
水灾的发生,都是灾害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在洪水到来前,洪灾区群众应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地作好准备。
有条件者可修筑或加高围堤;无条件者选择登高避难之所,如基础牢固的屋顶、在大树上筑棚、搭建临时避难台。蒸煮可供几天食用的食品,宰杀家畜制成熟食;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票款、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准备好医药、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
洪水将至,应该如何逃生
处于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没区内,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有组织的避难,所以要注意:
一要让避难路线家喻户晓,让每一个避难者弄清,洪水先淹何处,后淹何处,以选择最佳路线,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动。
二要认清路标。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一般说来,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在那些避难道路上,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如果避难人群未很好地识别路标,盲目地走错路,再往回折返,便会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拥挤,产生不必要的混乱。
三要保持镇定的情绪。掌握"灾害心理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专家介绍,在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滞洪区,当地曾做过一次避难演习,仅仅是一个演习,竟因为人多混乱挤塌了桥,发生死伤事故。在洪灾中,避难者由于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损失,已经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语的蛊惑、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警车和救护车警笛的乱鸣这些外来的干扰,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
哪些是较安全的避难所
避灾专家们认为,避难场所的选择不容忽视。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处,应有上下水设施,卫生条件较好,与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讯、交通联系。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医院,以及地势高、条件较好的公园等。
农村的避难场所大体有两类:一是大堤上,但那里卫生条件差,缺少上下水设施,人们只是将洪水沉淀一下、洒些漂白粉直接饮用;加之人畜吃喝、排泄都在这里,生活垃圾堆积,时间一长,极易染上疾病。二是村对村、户对户,邻近村与受灾村结成长期的"对手村"关系。在洪水多发的乡村,政府通过发放卡片方式形成"对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