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风雨雪,抢抓收管建,确保吃住穿”。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千钧重担中,市农业农村系统和广大受灾农民把“抢收减损、抢时播种、重管增收、恢复重建”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迅速按下农业生产自救“快进键”,全力打赢“双减双抢”“三秋”大会战,确保秋粮应收尽收,秋种应种尽种,最大程度降低灾情损失。
截至11月3日,全市累计秋收350余万亩,收获果品60万吨,完成冬小麦播种面积10万亩;已修复加固受损蔬菜大棚0.8万亩、修复畜禽圈舍11万平方米,近80%的设施温室大棚和畜禽养殖园区设施完成修复恢复产能;修复损毁农田1.4万亩……
收
——科学督导,确保颗粒归仓
深秋时节,硕果累累。
受强降雨影响,今年的秋收更显紧迫。
近日,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千亩谷子示范基地抓住秋收尾巴,千方百计抓进度,确保秋粮颗粒归仓,应收尽收。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千亩谷子示范基地,山西农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和山西农业大学谷子团队运用良种、良机、良法配套试验了40余个品种,种植各品种谷子700余亩,抢收工作从10月20日开始, 11月初全部收完。
10月下旬以来,太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动员全区有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20多个,调配玉米收割机、谷物收割机200多台进行作物抢收。对机具难以进入的田地,动员人工抢收,10月底抢收完毕。
祁县贾令镇北左村的田地里机器轰鸣,村民们正积极组织收割机械加紧抢收。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树权介绍,全村近万亩庄稼几乎被浊水没顶,雨势还未停,村“两委”就组织村民生产自救,调来挖掘机挖渠退水,组织村民抢收减损,并发动村民买回3台履带式收割机,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为降低农户损失,在我市提出10月底前完成水泡作物抢收工作的任务目标后,市农业农村局按照每亩2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鼓励购置履带式收割机23台、调运64台,每天抢收水泡作物面积9600余亩。
市农业农村局还派出“双包三联”11个工作组120余人,迅速下沉到县、到村、到田,为农户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支持,抢抓农时做好灾后生产自救,确保受灾农民少减产、少损失。
秋收是确保全年秋粮丰收的收官之战,秋种是确保明年夏粮丰收的第一仗。我市对完成腾茬、墒情适宜地块,压茬推进小麦播种,按照《晋中市冬小麦晚播指导意见》,加快播种进度,目前,全市已完成冬小麦播种面积10万亩,确保应收尽收、应种尽种。
管
——科技支撑,农牧业生产早恢复
秋收后是“菜篮子”建设关键期。我市重点加强设施蔬菜、水果、畜禽养殖的综合管理,加快恢复生产进度。同时,高度重视灾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行政执法力度,确保肉蛋奶果菜的安全稳定供应。
畜牧业方面,注重勤消毒、强防疫。组织市县乡队伍,做好受灾养殖场区清理、畜舍修复、消毒灭源和疫病防控工作,重点把控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杜绝因水淹死亡的畜禽产品流入市场,严防“大灾之后有大疫”。
太谷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在统计养殖业受灾情况的同时,及时与省、市上级部门以及畜牧业协会对接,紧急供应了15吨应急草料、消毒液,解决了养殖户的燃眉之急。同时,派出兽医站和动物防疫人员指导养殖户对养殖场进行日间消毒,并对死亡的畜禽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太谷区疾控中心对完成清淤的养殖场进行全覆盖消杀,确保棚舍干爽、卫生,早日迎接避险转移的畜禽“回家”。
果业方面,坚持早入库、保品质。此次持续强降雨灾害还导致我市8.8万亩水果经济林受灾。面对这种情况,我市坚持早入库、保品质,重点加快苹果、梨、红枣等成熟果品的采收入库,减损果品品质。目前,已收获果品60万吨。
太谷区任村乡西付井村村民王强种着9亩山楂树,今年产量达1.35万公斤。看着红彤彤的山楂终于尽数收回了家,王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10月20日,太谷区小白乡东里村村民赶在霜降前采摘完了最后一批脆枣。虽然今年发生了强降雨,但是东里村的壶瓶枣得益于搭建了遮雨棚,产量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而远近闻名的“三台酥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太谷区北洸乡三台村村委会主任刘麦成介绍,今年全村酥梨产量将近90万公斤。因为着雨的原因,梨的储存时间会变短,如果不及时销售,果农的损失会很大。“在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现在我们的梨每天能销售出3万公斤左右。”看着储存在窖里的酥梨逐渐减少,果农们之前愁促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
蔬菜方面,及早排积水、固大棚。我市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指导菜农对发生积水的大田蔬菜,及时开沟排水、疏通沟渠,培强长势、恢复生产;对受损大棚及时修复加固,并立即组织生产基地抢时育苗,满足种植需要,做到能种尽种,确保稳产稳供。
在我市最大的红薯集中产区祁县,农技人员抢抓降雨间隙,下沉服务,针对性指导种植户及时抢收抢种,加强田间管理,并发放技术资料,指导农户减灾减损,确保红薯种植规模和效益。
在持续加强自救技术指导上,平遥县还通过微信群等方式针对性地发布《蔬菜生产风雨天气应对措施》《面对连阴雨天蔬菜管理建议》等各类自救技术指导要领,并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受灾菜农抢收自救。
目前,全市已修复加固受损蔬菜大棚0.8万亩、修复畜禽圈舍11万平方米,近80%的设施温室大棚和畜禽养殖园区设施完成修复恢复产能。
建
——及早谋划,基础设施补短板
这场灾情无疑是对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灾害发生后,我市科学制订水毁农田工程修复方案,快速组织施工单位开展工作,目前,全市已修复损毁农田1.4万亩。同时,在确保“吃穿住”上,积极与住建、自然资源部门及时对接,摸清、摸准农村因灾受损农房重建修缮情况,确保2022年1月底(春节前)全面完成重建修缮任务,保证受灾农户“不受冻、不减收、不挨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不发生因灾返贫和规模性返贫。
为了尽快推进灾后重建工作,10月15日,我市在左权县召开了东山翼抗灾自救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10月22日,在平遥县召开了平川翼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推进会,认真剖析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分析研究灾后重建对策,结合水毁水利设施、农业配属设施恢复,及早谋划今年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并以“粮稳产、畜扩规、菜增绿、果培优、药提质”为目标,突出产业布局,完善产业体系,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以项目带动增收,最大限度降低农业农村农民的损失,确保完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以最快速度推进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咬定稳粮保供,加快抢收减损,强化农田建设,保障农村民生,扎实做好当前农业农村的各项工作,打好抗灾自救攻坚战和一产高质量发展保卫战“两场硬仗”,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全力以赴再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