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具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变革,无不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如今的‘新农人’们,也正为农具插上科技的翅膀……”伴随着中、英、俄三种语言,中华农史、农事、农政、农人等方面的知识和故事,正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的学子们徐徐道来。
为突显学校办学特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农业文明,语言文化学院学子发挥专业优势,于2021年10月组建《岁稔年丰话桑麻—农业特色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语)的建设》科创项目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同语言专业背景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撰写文稿、组织翻译、图文排版、推送宣传……让“稼穑芳华”微信公众号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板块划分、内容选题、文案撰写、多语翻译等方面努力打造农业知识传递小平台和富有特色的“农业+课程思政”数字化多语资源库,为农业文化推广添砖加瓦。
“‘稼穑芳华’公众号以中英为主、俄语为辅,融入图文、原创漫画、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我们从农俗常识、农业历史和农业发展成果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中华农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农业精神内涵的挖掘,集思政素材搜集、农业成果展示、文化多语传播于一体,形成丰富的农业知识多语资源库,有效促进农业文化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团队成员、语言文化学院2020级刘思睿同学说。
公众号上,农业习俗与常识的介绍、中华农业文化遗产概览、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划中农业政策的梳理和农业发展成果展示等应有尽有,以西农学子的年轻视角,讲诉农业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团队也用心为打造更新颖的体验,努力让每一名读者都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比如“小麦穗讲农史”系列内容由团队创作脚本,邀请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参与制作,最终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受到大家好评。
为保证文本的科学性,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平台等网站补充农学专业、语言转换等方面知识,广泛查阅《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许渊冲译诗经》等书籍,利用节假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目前,“稼穑芳华”微信公众号已完成80余篇推送的编辑、翻译和校对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滕艳萍表示,项目不仅是语言文化学院学子的一次创新性探索,也是在突出“语言+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努力讲好西农故事与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一次有机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激发青年大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使命,奉献青春力量。